長城網記者 王林紅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盛夏時節的燕趙大地,八百里巍巍太行,滿山翠綠,碧水藍天;濕地公園花團錦簇,城市綠道綿延貫通;田間地頭,稻浪翻滾、瓜果飄香……大自然呈現的繽紛色彩中,那一抹抹綠色格外令人心曠神怡。
2020年以來,河北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燕趙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滹沱河景觀。
找準靶向 馳而不息保藍天
“真沒想到能有這么大的變化!現在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又好,再也不像以前黃沙漫天了。我以后要邀請同事來家鄉旅游啦!”前來滹沱河游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九門村村民底雪娟告訴記者,她平時在廊坊工作,很少回老家。這次回來正好聽說這里開發得不錯,就特意帶上孩子過來游玩。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河北省堅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自下而上全面排查整改環境污染源和突出問題,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在邢臺,德龍鋼鐵有限公司在原來霧炮抑塵基礎上增加了霧簾——世界最大跨度異型PE膜封閉料場,實現全覆蓋抑塵,年可削減無組織揚塵2601噸。
“2020年我們計劃投資14億多元,開展6項環保治理,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德龍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旗表示。
截至2020年6月底,河北省鋼鐵、焦化等六大行業中已有350家企業1022個項目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同時,河北省結合產業實際,推進鋼鐵企業超低排放評估監測工作,持續評估和鞏固減排效果。
治本攻堅,重點突破,河北省打出壓能、減煤、治企、降塵、控車“組合拳”——完成重點涉VOCs工業企業深度治理231家,完成石化等行業泄漏檢測與修復142家;5.31萬臺工程機械和場內車輛等非道路移動機械完成編碼登記,13232臺非道路移動機械加裝改造污染控制裝置;交通運輸污染逐步降低。
如今,河北省空氣質量持續好轉,藍天白云漸成常態,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持續增強。
2020年上半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15.5%,為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值;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31,同比下降14.5%;優良天數為119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平均濃度4、5、6月連續三個月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為了確保不讓一滴污水入河,秦皇島以“河長制”為抓手,大力實施河流生態綜合治理。
統籌治理 傾力守護碧水清流
“每天從河邊經過,河水比前些年清澈了。”在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戴河入海口巡河的村級河長高俊平介紹說,巡查時,一旦發現有垃圾、污水入河,他就會及時處理上報。
“對于河流來說,最大的污染源來自岸上,要想從根本上改善水質,就必須從源頭下手。”秦皇島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確保不讓一滴污水入河,秦皇島以“河長制”為抓手,大力實施河流生態綜合治理。
同時,他們開展達標排放專項整治活動,取締拆除涉水重污染企業115家,關停違法涉水企業106家,停產限產涉水企業51家,涉水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率達到100%。封堵、整治各類入河排污口1764處。
“在‘河長制’的推動下,秦皇島河流水質明顯好轉,河流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秦皇島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域內戴河水質目前穩定達到地表III類,部分月份能夠達到地表II類。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河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總河長,5萬余名河長、湖長“上崗”,“河湖健康”有了守護人。深化水環境統籌治理,突出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大力實施白洋淀、衡水湖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統籌實施工業污水達標整治、渤海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等專項行動,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
2020年1至6月,河北省優良水體比例和劣Ⅴ類水體比例均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74個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優于Ⅲ類(優良)斷面比例64.9%,比去年同期上升12.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2.7%,比去年同期下降8.1個百分點。
河北省13個國省考入海河流入海口斷面水質全部達到V類及以上水質標準;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崇禮區察汗陀羅小流域一景。
分類管控 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和生態保護
8月的崇禮,青山縈翠,碧海流云。站在張家口市崇禮區察汗陀羅小流域的一處山頭遠眺,滿目蔥蘢,綠草與灌木糾纏叢生,闊葉樹與針葉松和諧共長,綠色仿佛從未離開。
“10多年前,山上都是光禿禿的,風沙干旱、水土流失是常事。”在這里土生土長的崇禮區水保站的工作人員張慧卿回憶說。
現在,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洲。該流域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90%,林草覆蓋率提高約40%。圍繞北京冬奧會申辦籌辦,崇禮主動劃定77.7%的生態紅線區,進一步加大綠化造林力度。
為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和生態保護,河北突出問題導向,狠抓源頭防控、風險管控,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加快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全面開展工業廢料等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工作,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蔥蘢綠色在燕趙大地日漸擴展。
2020年,河北省堅持摸清底數、分類管控,在全國率先完成河北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獲取近48萬個監測數據。目前,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重點區域土壤污染得到控制,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全部劃定,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全省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在唐山,采煤塌陷區變身南湖公園,風吹湖面波光粼粼;在廊坊,百萬畝城市森林綠波蕩漾,扮綠京津生態走廊;在邢臺,昔日千瘡百孔的礦坑建起園博園,千姿百態、搖曳多姿,成為“城市新名片”……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當蒼茫大山抹去“滿面塵灰煙火色”而煥發出新的生機,當“綠水青山”的生態愿景漸漸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個充滿希望、信心滿懷的美麗河北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鏈接】河北邯鄲:加大綠色建設 廢棄礦山變景區
長城網訊(記者 霍文龍)近年來,邯鄲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攻堅礦山修復,全面補齊生態短板,加快建設綠美邯鄲。以峰峰礦區、武安市等西部縣區為重點,持續開展露天礦山環境治理攻堅行動,加強露天礦山環境治理,促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
總面積6000畝的響堂山森林公園,是峰峰礦區實施礦山修復的重要成果。近年來,響堂山在全面禁采基礎上,種植油松、側柏等樹木100余萬株,修建山間景觀路和步游道5000多米,成為集森林體驗、森林旅游、森林休閑、森林康養于一體的城市中央花園。
峰峰響堂山森林公園。峰峰宣傳部供圖
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是武安市一座典型的礦山修復公園,以自然地形地貌和山體綠化為基礎,構筑“一心、一軸、一鏈、四區”的空間結構。“一心”即九龍山游客服務中心;“一軸”即康興線旅游風景道;“一鏈”即生態健康綠道;“四區”即濱湖野奢營地區、圣泉農禪花谷區、山地休閑運動區、生態修復示范區。重點圍繞道路、景觀綠化及亮化、大門和游客服務中心及停車場、水系、基礎綠化、抽水灌溉等六大工程,打造集文化旅游、體育旅游、農業旅游、生態旅游、休閑旅游五位一體的“生態休閑體驗區”。武安市遵循“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原則,先后投資2億元啟動了70處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武安九龍山生態修復公園。武安市委宣傳部供圖
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的紫山曾有40多處廢棄礦場。近年來,邯鄲市叢臺區深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啟動實施紫山區域廢棄礦山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工程,打造桃花谷、湖心島、梯田花海等各類生態景觀,讓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重煥生機。修復建設了紫山公園,在原礦渣溝基礎上修建了庫容30萬立方米的紫云湖,完成綠化面積6500多畝,栽植各類樹木80余萬株,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6%提升到了93%,年游客量達20萬人次。
【鏈接】河北滄州:開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加速鍵”
長城網訊(記者 董肖飛)一臺臺挖掘機在轟鳴作業,一隊隊工人們在揮汗勞碌,這是日前在大運河南湖文化街區提升改造項目工程現場隨處可見的施工場景。
據了解,南湖文化街區提升改造項目是滄州市確定的城市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2020年10大重點項目之一,總面積約3300畝。該項目通過發掘南川樓村歷史文脈,改造南川老街,再現南川樓、朗吟樓,活化利用無線電二廠和鐵路給水所,修復河灘地生態,再現蓮池古渡等措施,打造既能再現、傳承滄州大運河歷史文化,又能滿足新時代運動休閑生活的開放性運河非遺文化街區。
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展示區航拍圖。資料圖
其中,原南關口、張家墳兩村舊址“幾字灣”區域以生態修復為主,并按照工程精致化要求,認真做好路、草、花、樹、樓五篇文章,再現蓮池古渡,打造渡口前街、“縉園”等項目,著力建設“豐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載濟滄州”的濱河生態空間。
目前,雖受疫情影響,但“幾字灣”項目進展順利,設計方案和灘地地形整理基本完成,預計今年10月份前可建成開放。
近年來,滄州市積極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牽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再上新水平。2020年,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共謀劃實施重點項目61個,總投資276億元。其中,中心城區共10個,總投資102億元。這批推進實施的系列項目,將進一步提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內涵,拓展休閑、旅游、文化和產業發展功能,進而帶動中心城區全面提速提質發展。
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滄州市區的運河畔夜景如畫。長城網記者 段永亮 攝
滄州市大運河辦相關負責人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給滄州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建設品質提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積極推進吳橋雜技文化名鎮、東光生態文化名鎮等7個特色文化名鎮建設項目,把東光、南皮、滄縣、青縣等地大運河沿岸文化景點串珠成線,統籌產業、生態、文化旅游等多種功能,真正讓老百姓享受到運河帶來的幸福生活。”
【短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長城網評論員 郭慧巖
6年多來,石家莊市民王汝春老人拍攝的2300多張同一地點的照片里,景色從模糊到清晰,天空由灰變藍,這本“天空日記”是河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這些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成績有目共睹。
2020年1至6月,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5%。全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31,同比下降14.5%。優良天數為119天,同比增加15天,空氣質量達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河北省13個國省考入海河流入海口斷面水質全部達到V類及以上水質標準;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河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在創新中不斷完善,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改變背后,是全省上下勠力同心、攻堅克難。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未來,河北將進一步堅定信心決心,保持韌性與耐力,扎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相信,一個繁星閃爍、青山如黛、美麗富足的河北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