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內丘縣金店鎮韓郝莊村,曾經是一個經濟發展落后、群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村民間派性問題嚴重的有名“難管村”。而今,走進韓郝莊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不斷提高,大街小巷遛彎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綠色大棚里村民群眾忙得不亦樂乎,一幅以綠色蔬菜為特色產業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正在忙碌的村民張秀麗高興地說:“今年是我承包大棚第五個年頭了,每年至少有五萬元的收入,跟之前在家養雞相比年收入增加了近5倍。自從承包這大棚,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我挺滿意,這多虧有了一個好的帶頭人。”
張秀麗口中的帶頭人就是韓郝莊村黨支部書記關增軍。1981年,18歲的關增軍走進了夢寐以求的軍營。入伍后,他一直從事文書工作,直到1984年復員。1986年,23歲的關增軍任村黨支部書記,接手了這個群眾有疑心、黨員不熱心、“兩委”班子無信心的“燙手山芋”。他通過入戶走訪,請教老干部、老黨員,發現問題的主要癥結在于各類規章制度不健全和村級管理不規范,隨即開始著手實施一系列的整治。
上任以來,關增軍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帶領全村人走上共同致富路,過上好日子。關增軍回憶:“當時鄉黨委任命我為韓郝莊村黨支部書記,我還是很有壓力,怎么能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我想的最多的。”
在當時,發展蔬菜種植還屬于“冷門”行業,頭腦活絡的關增軍就瞅準了這個點,大膽嘗試。1990年,他帶領村民種植600畝“天鷹椒”,當時因為銷路未打開,導致天鷹椒滯銷損失了2萬元。1996年到2001年他又先后搞玉米制種以及繁育小麥種,最終也因資金回籠等問題,以失敗告終。一次次嘗試又一次次失敗,但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初心始終未改,2015年,他又發展了125畝的大棚蔬菜種植。
“雖然三次都失敗了,但創業經驗讓我受益頗多,對于我來說是越挫越勇。”關增軍說,“2015年,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設施蔬菜基地,打造了特色蔬菜種植。”
這一次,蔬菜基地慢慢走上正軌,按照無公害生產標準,先后引進金盾、蜜童等新品種36個,推廣了地膜覆蓋、滴灌、物理防治等農業實用新技術,并成立了內丘縣育品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以“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做到統一基地規劃、統一種苗引進、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標識、統一產品銷售,采取村民貧困戶入股分紅和承包經營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個人有產業、集體有收入、致富有保障。目前,韓郝莊村蔬菜種植面積130畝,年產量可達350萬斤以上,成為全縣最大的特色蔬菜生產基地。
“目前我們蔬菜基地能提供近400個工作崗位,年收入在1萬多元。”關增軍自豪地說。
蔬菜基地不僅讓韓郝莊村的村民脫貧致富,更輻射帶動皇釜村、王家屯村等周邊近十個村蔬菜產業的發展。說起基地的發展,他又有了新的想法:“經過咱們這五年的發展,這技術都已經成熟了,下一步繼續與咱省農科院進行合作,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咱自己的品牌,使咱這個大棚越來越好,使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記者 畢立峰 通訊員 孫珣 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