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吳新光 通訊員章洪濤 苗曉昕 賈可玉)驅車行駛在河北省三河市東部礦山治理區,沿路滿目的殘山、斷壁披上了綠裝,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這里曾經是礦石開采區,由于常年無序開采,山體被挖成了一個個大坑,巖土常年裸露在外,大風吹過揚塵漫天,成為燕山山脈一塊兒刺眼的“傷疤”。
同行的三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宏亮介紹說,自2016年開始,三河市對22平方公里的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已完成礦山治理面積6.6平方公里,共計植樹110萬株,植草2900畝。剩余的15.4平方公里礦山治理工作已完成80%,目前正在進行覆土綠化,到今年年底,廢棄礦山將全部披上綠裝。
政府主導治山,廢棄礦山披綠裝
6月15日,三河市東部礦山治理工程現場緊張忙碌,“鐺、鐺、鐺……”液壓破碎錘搗碎巖石的聲音,響徹山谷;挖掘機、載重卡車、專業礦車、灑水車,往來穿梭……
“這里原來是七八十米落差的小山頭,還有采坑、殘山、巖墻,經過立體設計、治理修復,建成大平臺,覆土后綠化。”在三河東部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五期東區項目現場,三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宏亮告訴記者,挖填方、砌筑、灌溉、道路、覆土、綠化等,治理的每個環節都異常艱辛。
五期是三河東部礦山治理的核心地區。從觀景臺望去,山上的大平臺上栽植了油松,山腳下栽植了新疆楊、旱柳等喬木,以及爬山虎等灌木。李宏亮表示,東區修復治理以修建大平臺、土地復墾為主,覆土栽樹;西區修復治理以植被綠化為主。 “礦山修復完成后,這里還計劃建設礦山遺址公園。”
1000多名工程技術及施工人員奮戰在治理工程五期東區施工現場,800臺挖掘機晝夜施工。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治理工程五期項目經理王家偉說,五期東區削高填低土石方量已完成80%以上。眼下,在大平臺或坡面進行覆土,覆土1米厚,通過中水上山工程將中水引上山,保證植被的成活。
經過數十年開采,三河東部山區被破壞的礦山面積22平方公里。采礦遺留下大小不一的采坑、殘山、斷壁,不僅破壞了寶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也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改善礦山生態環境,還鄉親們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從2016年至今,三河市啟動實施了東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該市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治理思路,攻堅克難、持續推進,蹚出一條消災除險、生態復綠的礦山綜合整治之路。
“廢棄礦山修復治理,我們主要采取消災除險、削高填低、覆土植綠等措施。”李宏亮解釋說,消災除險,先清理礦山的危巖、山體裂縫,進行排險;削高填低,把犬牙交錯、高低不平的山體統一找平;覆土綠化,覆上1米厚的土,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方式進行綠化。
看到廢棄礦山變綠了,老百姓豎起了大拇哥。三河市東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面積集中連片全省最大,全國范圍內屈指可數,治理效果顯著,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肯定。
三河市段甲嶺鎮分管負責人崔印杰,全程參與了礦山修復治理。在崔印杰看來,這得益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指揮部強有力的工作機制,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全力推進工程進度,嚴把工程質量;黃土莊和段甲嶺兩鎮化解矛盾糾紛;生態環境、安監部門落實環保措施、確保施工安全;財政、審計、交通、行政審批、行政執法、公安等部門通力配合。
挖山者變修復者,民間投資挑大梁
有一位老人只要條件允許,每天清早起上山,督導礦山修復治理工程進度。這位老人就是福成集團董事長李福成,今年已經74歲了。
“您這么大年紀,該享享清福了。”“房地產賺的錢,咋大把大把地投到治山上?”連兒子也說自己的老子“瘋了”。
面對不解、質疑,李福成執著初心——把家鄉治理好,以后老百姓會念自己好的。
2012年開始,福成集團率先打響了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環境治理的第一槍,治理面積約5.8平方公里(已完成治理面積1.8平方公里,正在治理面積4平方公里),已陸續投入資金60多億元。經過治理,預計可成功造出可耕、可植、可賞的土地8000余畝。
三河市東部礦山進行修復治理,恢復綠水青山。 記者 吳新光 攝
站在福成治理區高點放眼望去,山腰間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油松,在“大平臺”梯田上,建果園1200畝,多為蘋果樹、梨樹。“這里的樹坑不是挖出來的,而是砸出來的,填土,再砸,再填土。覆土在1—1.5米厚,土實,樹木的成活率也高。”三河市礦山指揮部推進組組長邵振介紹道。
在李福成老人的設想里,蘋果園往西的一塊平整出來土地上,要建造一座康養結合的醫院。“1萬張床位,今年下半年動工,2年內完工。”
“礦山治理,政府不征地、不租地、不補償,土地經營權、所有權不變。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采取獎補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治理。”三河市市長劉連杰說。
繼福成集團之后,聯銘實業公司等一批企業也加入到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的行列中。聯銘實業公司總經理楊連明,稱自己“原來是破壞者,現在是治理者”。
土生土長的楊連明,曾在山里開過一家采石場,做石料加工,供應北京、天津市政工程市場。雖然口袋鼓了,但他心里總是空落落的,時常會想起小時候的綠水青山。
今年已經58歲的楊連明,做出了治山的決定。為了治山,他連續40天吃住在山上。“已投入幾個億,造地幾百畝。1畝山地的治理費用在20萬元。”他期待,廢棄礦山舊貌變新顏,換來金銀山。
浩圓建材公司總經理孟浩,也曾“挖山”,望著千瘡百孔的礦山,痛定思痛,2013年關停自己的采礦企業,轉型做新型建材。
如今,孟浩變成生態修復、礦山治理的積極響應者與推動者,從2019年開始,投入1000多萬元,在山下做起了造林綠化項目。
生態環境好轉,還百姓“綠水青山”
段甲嶺鎮前山村2500畝果園里,種植了桃樹、梨樹、蘋果樹、柿子樹等。“福山大桃”7月中旬采摘,許多采購商開始提前訂購。
礦山開采區最北沿,距前山村也就七八里的路程。因此,未治理前,沙塵、揚塵、狼煙不斷,村里環境非常差。而且,運輸礦石的礦車,對道路破壞很嚴重,交通條件不好。
“7、8月份福山大桃處于成熟期,農民想賣都拉不出去,水果商也不愿意上山收購,很難賣到好價錢。”前山村村民于士成感慨萬千: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后,村里的空氣好了,天變藍了,樹變綠了,環境美了。段甲嶺鎮與黃土莊鎮之間打通了兩條主路,村民可以直接通行,公交車通到村里了。“現在桃不僅好賣了,而且價格還提上去了。”
三河市東部礦山修復治理工程現場。 記者 吳新光 攝
在修復治理廢棄礦山中,三河市超前謀劃路網,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新建三條主路打通連接原來的交通網絡,并打造成景觀大道。“在治理示范工程二期的一條主路兩側,種植了波斯菊、金雞菊、二月蘭等,形成了春夏秋三季開花的1000多畝的花海。”李宏亮欣喜地說,百姓們稱這里是三河市的“天路”。
“2018年,黃土莊—段甲嶺一線礦山恢復治理工程完成后,就有市民來此旅游、騎行。”三河市礦山指揮部推進組組長邵振表示,通過生態修復礦山,把山前的一些道路打通,生態環境好了,村民發展鄉村游的勁頭更足了。
前山村黨支部書記丁山深有同感:這幾年每年到了水果成熟期,有很多游客上山采摘,村民年人均收入從1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
“礦山開采時,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山里農民種的果,運不出來,想進去觀光的人,因為外圍的環境比較差,進不去。全面治理完成后,在東部礦山將形成千畝林地、萬畝花海的壯麗景觀,全面提升東部礦山生態環境,可以發展生態旅游。”李宏亮稱,這里定位為蔣福山生態片區,規劃中保留一部分科研、觀光、旅游的功能。
“完成礦山治理,3年養護期過后,就把經營權無償交回鄉親們手中。后期綠化中,將種植各類經濟樹種,大力發展休閑生態旅游。”劉連杰表示,力爭通過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治理,還百姓一個“綠水青山”,給鄉親們帶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