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點】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突破口,也是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在郭安治的帶領下,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八頃村因地制宜,發展了玫瓏瓜、金蓮花種植等綠色富民產業,一躍成為扶貧典型示范村。
長城網訊(記者 郭慶敏)“聽說申請的補償款快批下來了,我趕緊到有關部門打問一下。”近日,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縣城,郭安治告訴記者。
郭安治是河北省廣電局駐圍場八頃村的第一書記。他所說的“補償款”,是今年4月村里的大棚受到大風損壞后,經過積極跑辦,有關單位給予的救助補償金。“大概能有十四五萬元。”郭安治說。
兩年多的“第一書記”生涯,讓45歲的郭安治儼然成了八頃村的一員——皮膚曬黑了,甚至連說話都帶有塞北口音。“郭書記做事,比我們這些本村人還要上心。”八頃村黨總支書記唐鳳岐對記者說。
2019年底,八頃村實現整村脫貧,村集體收入增加到30萬元,成為全省扶貧典型示范村。“為了鄉親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自己付出再多,也值。”郭安治說。
產業富民,村民融入產業鏈
八頃村位于圍場西北部,曾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壩上一場風,年初到年終。莊稼白忙活,掙錢靠打工”,這樣的順口溜真實描寫了當年的場景。全村449戶1153人中,有貧困戶187戶449人。
“一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2018年3月10日,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郭安治甫一到崗,就在工作日志中寫下了這樣的話語。
此時,有一件事正迫切地等著他去做——盡快搭建占地148畝的瓜棚。
原來,村里與海南一家企業簽訂了玫瓏瓜種植項目,但卻沒錢建棚。眼看春耕已經開始,種植迫在眉睫,村民們心里都很急。
“為了建起大棚,我把所有的關系都用上了。”郭安治說。石家莊、衡水、廊坊……他一刻不停地奔波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霸州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被郭安治的精神感動了,決定賒給八頃村124萬元鋼材,解了建棚的燃眉之急。
152個冷棚的玫瓏瓜產業基地建了起來,帶動105個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入股分紅實現了脫貧增收。“當年,僅貧困群眾務工一項,就實現收入70萬元,村集體也增加了13萬元的收入。”郭安治說。
2019年,工作組和村“兩委”又趁熱打鐵、乘勢而上,擴大種植規模,使玫瓏瓜種植面積達到200畝,帶貧減貧能力進一步增強,村民們高興地把玫瓏瓜稱為“富民瓜”。
今年63歲趙盡文患有肝病,干不得重活,是八頃村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些年,為了看病,花了不少錢。”正在玫瓏瓜棚里噴藥的趙盡文說,如今,僅流轉土地一項,他就年收租金近3000元。“村里安排我在這里打零工,除草、噴藥、修枝、摘瓜等,活不累,一天能收入100元左右。”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突破口,也是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兩年多年,在郭安治的帶領下,八頃村因地制宜,發展了玫瓏瓜、金蓮花、富硒土豆、菊芋、菊苣等特色扶貧產業和村級光伏項目,使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扶貧產業全覆蓋。
生態扶貧,綠色發展益處多
綠旺旺的菊苣地里,70歲的曹桂芬一邊清除雜草,一邊和身旁的村民說說笑笑。
“我和老伴的身體都不好,多虧郭書記引進了這些產業,不僅讓我能收租金,還能在家門口找到活兒干。”曹桂芬說,她是八頃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的3畝地流轉到村里成立的公司,用于種植金蓮花,每畝地每年能收入租金700元,每年年底還可分紅600元。
“種植金蓮花是我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舉措之一。”郭安治說。
金蓮花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是,由于當地群眾生計匱乏和保護機制不足,八頃村周邊的野生金蓮花曾被過度采摘,導致其生長環境被破壞,產量急劇下降。
“駐村工作組請專家對土壤進行檢測。專家認為,這里適合種植金蓮花。”八頃村黨總支書記唐鳳岐告訴記者,工作組積極爭取生態環保資金,建起了占地60畝的金蓮花園區,不僅帶動3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增收28萬元,還使野生金蓮花族群得到了保護。
70歲的八頃村村民喬文明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和在園區務工,一年收入7000元。“靠這些收入,我家已經實現了穩定脫貧,再加上養老金,今后的日子再也不用愁了。”他高興地說。
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就要種植既能發揮生態效益,同時又兼顧經濟效益的植物。在推廣金蓮花、有機富硒馬鈴薯、玫瓏瓜等特色種植的基礎上,駐村工作組從去年開始引導村民種植菊芋和菊苣。
目前,八頃村集中種植菊芋的面積達30多畝,給村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產品很暢銷。”駐村工作組組員王建軍說,“客商專門過來采購,往往是,剛開始裝車,錢就打了過來。”
2019年2月,八頃村被生態環境部確定為生態環保扶貧示范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八頃村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和驗證。”郭安治說。
急民所需,排憂解難聚人心
見到郭安治,八頃村71歲的村民李福臉上堆滿了笑容:“多虧了郭書記,讓我們一家人再也不用受窮了。”
李福的兒子名叫李春生,正在北京打工,一個月能收入4000多元。
李春生和郭安治之間,有個“一份協議書,兩個紅手印”的故事——
以前,李春生養獺兔賠了錢,生活陷入困境。在工作組的幫助下,搞起了柴雞養殖。2018年6月的一天深夜,他找到郭安治,表示想擴大養殖規模,急需5萬元!
聽明對方來意,郭安治連夜撥通妻子的電話,征得同意,把準備裝修石家莊新房的5萬元借給了郭春生。
“接過5萬元現金,李春生熱淚盈眶,說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郭安治介紹說,為了防止李春生產生依賴思想,雙方立下協議——借期一年,到期還款,不要利息。
用這筆“借款”,李春生擴建了雞舍。通過父子倆精心打理,存欄量很快就達到1500只,還帶動6個貧困戶發展了柴雞養殖業。
“光買雞蛋,一年就能收入兩三萬元。”李福說,今年,兒子見家里的養雞場步入正軌,就到北京打工,把家里的一攤交給了自己,“現在的政策好,大家干勁都挺足。”
“疫情期間,雞蛋出現滯銷,我又開著私家車,四處推銷,幫他賣了30多箱。”郭安治說。
華春義危房改造沒錢墊付,郭安治協調愛心人士提供借款;李鳳樹的家人癱瘓在床,郭安治聯系朋友送去5000元慰問金;從有福家發生火災,郭安治幫他申請救助措施;80多歲的岳萬祥病了,郭安治聯系承德市醫院幫助轉診治療……兩年多來,郭安治帶領工作組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60多件次。“我兒子是小兒麻痹患者,我們家遇到的很多難題都是郭書記幫忙解決的。”59歲的陳淑連對記者說,“郭書記的好,很難用語言來表達。”
甚至,郭安治的家人也參與到八頃村的扶貧工作中。郭安治的父母利用當醫生和大學校長的職業優勢,多次來到八頃村,為老年人義診看病、為貧困學子講課贈書。“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在農產品銷售、項目跑辦上,我的親友都提供過大量幫助。”郭安治說。
41歲的高玉春是村里的土豆種植大戶,去年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郭書記的言行感動了我。”她說,“我多次看見郭書記幫助我生病的公婆和小叔子,堅定了我跟黨走的信心。”
生產過程中,澆水、鋤草、裝貨一類的活兒,高玉春優先使用貧困人口,“我也要向郭書記學習,幫助大家共同富裕。”她說。
【第一書記感言】用心用情用力,造福扶貧地
郭安治:在八頃村工作兩年多,我深深地愛上了這里。看到貧困群眾實現脫貧、整村實現脫貧出列,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感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扶貧工作,處處連著民心。作為一名駐村干部,我堅持帶著責任和感情開展幫扶工作,以身作則,帶頭實干,用真心付真情,為村民抒憂解困。同時,我的父母也參與到扶貧工作當中,為貧困群眾義診、為返鄉學子講課……可以說,我沒有理由不努力干好工作,沒有理由不全心全意為貧困群眾服務,沒有理由不完成扶貧重任。
八頃村雖然摘掉了“貧困村”帽子,但防止致貧返貧、鞏固脫貧成果的任務依然繁重,我們將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承諾與擔當,確保高質量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向人民交一份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