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王林紅)自從搬入新家,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下岸村的村民一年娶回10個媳婦,生育了9個孩子。
“要不是有新房,媳婦還真娶不回來。”6月27日,該村47歲的張從合指著門窗上的大紅“喜”字說,“我是二婚,以前家里窮,對方也嫌家里破,離了婚之后就一直沒談成。”
下岸村是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這個原有158戶411人的貧困村,石頭房多,光棍也多。
張從合有6個兄弟姐妹,因父母年老體弱,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2014年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實現脫貧。
“以前家里一直是靠父親外出打零工養家糊口。”張從合介紹說,由于家里窮,他們幾兄妹都沒怎么上過學,在家里排行老二的他,也是初中沒畢業就輟了學,靠著砌磚等手藝為生。
下岸村黨支部書記楊國華介紹說,張從合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著他干的。那時候他們在太原給人家蓋樓房當小工,干了2個多月,掙了200多塊錢。現在,他已經成為大工,一天就能掙200多元。
“從合這個孩子特別勤快,也特別孝順,這么多年沒有因為啥事兒和家里人吵過架,而且每次外出打工的錢都全部上交補貼家用。”
生活總不會一帆風順。在張叢和父親40多歲時,被查出大腦炎,母親也得重病住院,大額的醫療花銷讓這個本就不易的家庭更加“艱難”。
“沒辦法,那時候就到處借錢,自己也拼命在外打工。不過,好在當時,我的4個兄妹都已經成了家,可以幫忙照顧家里。”張從合和介紹說,當時也沒時間想著自己的個人問題,現實一度讓他感到很無奈。
轉機出現在兩年前,在國家政策扶持下,下岸村開始整村搬遷,水泥路、綠化帶、健身廣場等現代化設施讓村民告別了“黃土味”。
張從合的新家,獨門獨院、紅瓦白墻,頗有田園氣息。二層小洋樓,建筑面積125平方米,屋里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現代化廚房設施、水沖廁所一應俱全。屋外小院內,辣椒、茄子等蔬菜長勢喜人,生機勃勃。
“當時結婚的時候沒考慮太多,就是覺得他人老實就嫁了過來。”張從合的妻子張文紅表示,他們是2018年秋天結的婚,婚后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里欠的外債也都還清了。
大學生村官馬曉博表示,2016年,全村按照每人25平的標準集中規劃住房,張從合他家現在住的這個戶型面積是他父母及妹妹等5個人合戶后的標準。“目前,全村有8種戶型,92套房屋。”
回憶起過去在下岸村的生活,村民馬會缺表示,以前村里住的全是石頭房,路也是土路,這都不算啥,對他們來說最難的是喝水問題,那時候村里沒水,要是喝水得跑到外村去拉。“現在的日子可好哩!手機也有信號了!喝水、交通等問題也都解決啦!”
“舊村和新村相差大約1公里,生活條件、氣候環境等情況和原來沒有較大的出入,老百姓們也沒有一個人提出異議。”曲陽縣靈山鎮副鎮長劉玉靜表示。
下岸村曾是計劃生育的白點村,自搬進新村后,好事一樁接一樁。然而,農戶們下一步的生活怎么辦?
楊國華介紹說:“目前村里靠發展光伏產業,給農戶提供公益崗位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以馬會缺家為例,易地搬遷和道路建設流轉了她家2畝地,一次性結算流轉費10萬元;村里給她提供打掃衛生、巡查等的公益崗位,每月實行積分制,年底按積分發放資金;丈夫在外開車,一年能掙三萬元。
全村現有158戶430人,其中,135戶36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如今,住上新房的人們開始了新生活。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老村石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同時,利用新村新貌的特點及優勢,鼓勵村民大力發展農家院、家庭作坊等庭院經濟。”楊國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