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與歸(上海)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是網上調侃營銷套路的一句經典概括。其實,還有一樣東西,比量子力學更加“萬能”,那就是會議。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報》的一篇報道,就列舉了一系列各地存在的文山會?,F象。
如4月上旬,沿海地區一名鄉鎮干部,一周參加9個會議,“疫情期間沒能開成的會,一股腦兒攢到了現在。”一個地處“三區三州”的未摘帽貧困縣,縣委書記、縣長一個月共計參加了71次視頻會議。
無獨有偶,山西晉中市某縣駐村第一書記李某也吐槽,“線下會議確實少了,但視頻會議卻增多了。開展‘脫貧普查’時,市里每天都要進行視頻培訓、部署,鄉鎮有些無關部門,也常被拉進來。”
按說,視頻會議是新技術的應用,目的應該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囿于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所造成的無謂消耗。但是,我們卻在一些地方看到,不是新技術改革了過往的文山會海,而是文山會海以新技術的形式在變本加厲。
說白了,這還是重形式、輕實際的慣性思維在作怪。換句話說,在一些地方的一些領導干部腦海中,還是不知不覺讓舊思維規訓了新技術。
這種“新現象”告訴我們,如果整治文山會海只在會議數量和形式上進行整頓,其本身也落入了形式主義的窠臼。只要一些領導干部“想開會”的沖動還在,那種沒有會議就辦不了事情的工作思路還在,“文山會海”就會換個馬甲,繼續大行其道。
其實,不僅文山會海由來已久,整治文山會海,也是很早就在做的事情。早在1988年11月26日,《人民日報》就曾刊文稱,“機關干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后,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這就說明文山會海是一個頑疾,對其治理,經歷過、也必將繼續經歷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
當然,要求少開會,并不說工作就可以少做了。相反,而是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落實具體的工作。這就又要求,各地、各級、各行業,能夠真真切切轉變工作思路,少動嘴、多動手,少依賴文件,多走進民眾。
去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要從中央層面做起,層層大幅度精簡文件和會議,確保發給縣級以下的文件、召開的會議減少30%-50%,并提出了“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的原則。會在精而不在多,在“管用”而不在長。
整治形式主義,首先是從具體的事件中開刀,褒揚先進、問責落后,這是必須的。但也要認識到,“就事治事”也只是第一步,向思想認知深處開刀,才是更深層次的治理。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唯有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不破不立的決心,才能完成痛砸文山、怒填會海的壯舉,更多干部才能有更多精力踐行黨的承諾,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