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仝雙夫婦忙著采摘大球蓋菇。
眼下,正是林下種植大球蓋菇的盛產期,經過一個多月的采摘,臨西縣呂寨鎮石佛寺村向仝雙夫婦的眼睛亮了起來,“照這樣的收成算下來,一畝地能產4000多斤,除去成本能賣8000多元,俺種了19畝,一年收15萬元以上是‘把里攥’了。”向仝雙樂得合不攏嘴,“當初跟著‘龍頭’走,這條路選對嘍!”
向仝雙說的“龍頭”是臨西縣東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取“種植+加工+銷售+技術服務”模式,做各類菌菇的培育、種植和推廣。去年10月份,石佛寺村與該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利用村邊高速路綠化帶種植大球蓋菇,第一批種了400多畝。
據公司技術指導員張宏光介紹,林下種植大球蓋菇所使用的原料是農戶種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剩下的秸稈,公司一年能從百姓手里收購8000多噸,直接給農戶帶來80多萬元“變廢為寶”的收益;菌種畝投資3000元左右,畝產4000斤-5000斤,能賣到12000元,一畝地能掙7千多到8000元,公司負責以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全部收購,一級鮮菇銷往北京新發地菜市場、干菇銷往云南昆明、鹽水菇出口到巴西,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
在河北光明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培育室,技術人員查看菌菇生長情況。
同時,該公司還設立了中科院院士、現任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朱玉賢教授院士工作站,為農戶提供菌種、配料、技術和銷售全鏈條服務,并邀請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專家對種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真正讓農戶成為種管大球蓋菇的行家里手,為持續增收“打包票”。
“林下種植大球蓋菇是農戶脫貧致富的‘零風險’好路子,目前總種植面積近600畝,全縣有林地面積10萬畝以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下一步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引導農戶拓展種植規模。”臨西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吳爭表示,利用閑置林地進行林下栽培,既實現了農產品秸稈的合理利用,創造經濟價值;又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綠化林既有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的作用,又成為食用菌生產的天然場所;再通過林下種植食用菌,可以帶動大批富余勞動力就業增收,實現良好社會的效益。
與此同步,臨西縣繼續加快推進“萬元田”工程建設,以畝產論英雄,以土地規模化、農民職業化、經營產業化、農業智慧化、產品品牌化“五化”為路徑,在全縣建成食用菌生產示范帶及產業園,發展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現代菌菇產業。
在河北光明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包裝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忙碌著打包菌菇。
由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投建的世界單體最大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采取立體化栽培技術生產中高端菌菇,是平地栽培量的30倍,數字化控制管理使生產效率提高10倍以上。年產菌菇7萬噸,供應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線城市,出口歐盟、東南亞等國家地區。帶動就業1000余人,人均實現年工資性收入4.5萬元以上,畝均效益30余萬元。
目前,臨西全縣擁有食用菌龍頭企業6家,直接從業人員2000余人,種植金針菇、白玉菇、蟹味菇、鹿茸菇、白參菇、大球蓋菇等20余個品種,總面積5000畝,年產菌菇近11萬噸,產值7億元,逐步構建起“農業頂尖、工業智能、供給高端”的菌菇富民大產業。(記者 劉俐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