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張田勘(北京)
第十七次全民閱讀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但紙質圖書和電子書的閱讀量有所下降。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接觸媒介的主體,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聽書成為讀書人的新選擇。近七成成年國民希望,全民閱讀活動再多一些。
這個調查雖然涉及的是2019年中國全民閱讀的情況,但也反映了近幾年來中國國民閱讀的趨勢和走向。當然,一個更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必然也對人們的閱讀產生了影響。因此,結合疫情時期的閱讀和去年的閱讀情況,更能體現當下的閱讀現狀。
由于疫情,人們不得不“囚禁”于家中,從理論上來分析,會有較多的時間用于讀書。但是事實上是不是這回事,需要疫情結束后的調查,或者明年對今年的閱讀調查才能得知。不過,毛姆把閱讀比作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的說法還是成立的,閱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方艙醫院“讀書哥”。資料圖
這個話在武漢方艙醫院得到應驗。一位在方艙醫院隔離的年輕人在病床上捧著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的照片通過網絡傳遍全世界,該書作者、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看到后也在推特上轉發了這個畫面和新聞。
有時間之后,當然可以看平時沒有時間和來不及看的大部頭書籍,以及從疫情的角度來思考生命和生存的意義,因此,除了政治書籍,哲學、歷史和生命演化等的書籍同樣是人們閱讀的熱門選擇,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肖恩·B·卡羅爾的《生命的法則》、韋爾斯的《世界簡史》、福提的《生命簡史:地球生命40億年的演化傳奇》等,既成為網上熱銷書,也成為一些媒體推薦的閱讀書目。
不過,既然與疫情不期而遇,人們也必然關注人類一路走來的所遭遇的疫情和對生命的毀滅、生物醫學知識、如何戰勝疫情等方面的書籍。《鼠疫》《霍亂時期的愛情》《大流感》等圖書再次受到讀者青睞自不必說,就連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等都成為人們閱讀的首選。
這些書籍以及其他書籍可以讓人厘清人類的來源和走向,對待疾病的態度,人類在疫情下的生存智慧和法則,以及人類何以能戰勝疾病。因此,這樣的閱讀首先會讓人重新理解生命、空間和時間,以及生老病死,從而在理性淡然的同時,讓自己變得沉著冷靜和淡定,并變得堅強和保持強大,堅定與疾病做斗爭的信心。同時,這些閱讀也會讓人們在紛雜的信息中疏理真偽,在危急的疫情面前保持清醒,在突發的意外之下保持自尊,從容而隨遇而安地過好疫情下的生活。
同時,面對疫情,中國調集了4.2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和武漢,其中護士2.86萬名,占比68%。而執業20年的英國護士克里斯蒂·沃森的回憶錄《護士的故事》也成為人們了解護士和護理真諦的不可多得的書籍。
讀者在書城內閱讀。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夢妍 攝
閱讀不只是讀書,是對于所有信息和知識的閱讀,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閱讀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閱讀不只是看書,也包括聽書;閱讀不只是讀書,也包括閱讀報刊和數字出版物。
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9.3%,較2018年的59.0%上升了0.3個百分點。
這些數字表明,現代人的閱讀是全方位的,從讀到聽,從書籍到數字化報刊和信息的閱讀。這也產生了疫情時代閱讀的另一個特點,人們的數字化閱讀大多聚焦于疫情的狀況和發展,以及關于疫情的所有知識和信息。這些閱讀不只是對公眾有益,對專業人員也有利。
與此同時,疫情時期產生的知識和信息也爆炸式地增長,這些知識和信息大多來不及檢驗和甄別,也來不及出書,但又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閱讀內容。清華大學一個研究團隊在網上抓取和搜集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3月底期間的關于新冠肺炎(COVID-19)內容的文章,在剔除了其中的新聞(news)、社論(editorial)和評論文章(comments)后,發現有1000多篇關于新冠病毒和疫情的論文。
而且,這些論文中預印本論文占80%以上。預印本是指未經同行評議就上傳至公共平臺供人查閱的論文草稿,可以省去傳統期刊長達數月的審稿流程。這也意味著,有很多關于疫情、病毒、治療和預防的知識和信息需要篩選和鑒別,這既對于專業人員尤為重要,因為他們肩負著治病救人和控制疫情的重任,需要正確的知識來救治病人,也對普通公眾非常重要,因為他們需要依靠正確的和新的知識來防范新冠肺炎。
因此,專業人員在疫情時期的閱讀需要有鑒別和比較的眼光,才能去偽存真,發現有效和更好的防治手段,同時為管理和抗疫政策提供決策依據。對于公眾的閱讀,也需要有專業人員來解讀最新發表的論文中的知識,哪些是正確和符合實際情況,哪些是相反,從而正確指導公眾的防疫和抗疫。
現在看來,這樣的閱讀還有難度,因為疫情時期的知識和信息爆炸不只是需要臨床醫學人員進行解讀,而且他們限于臨床治療,分身無數,也無法做這樣的工作,因此需要更多的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來處理和解讀疫情期間產生的知識和信息。如此,才能為公眾提供相對可靠和具有科學依據的知識和信息,讓公眾的閱讀產生真正的抗疫力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