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健全和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一方面,需鞏固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在堅持統一領導、綜合協調的前提下,堅持防治結合、平戰結合原則,以屬地管理為主,實現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另一方面,需優化創新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尤其是健全公共衛生重大風險預防機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發布機制、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及公共衛生應急保障支撐體系。
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2003年非典疫情防治工作充分說明,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為此,需以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為著力點,不斷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鞏固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
堅持統一領導,綜合協調。一是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的強大組織力、號召力和動員力。二是加強綜合協調,統籌各方力量。在重大疫情應對過程中,可探索建立各級黨委政府應急管理委員會模式,提升其辦事機構在議事協調工作中的權威性和話語權,真正發揮運轉“神經中樞”作用,統籌協調疫情救治和社會面防控工作。明確衛生健康、應急管理與公安等部門之間的重大事項統籌協調原則與路徑,形成專業部門牽頭協調、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各司其職的良好局面。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的統籌協調,明確政府領導下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的渠道。
堅持防治結合,平戰結合。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涉及事項鏈條長、環節多,體現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的高度統一,必須堅持平時預防與戰時救治的有機結合。一是加強公共衛生隊伍梯隊建設。通過梯隊化的隊伍體系建設,推動公共衛生“防—控—救”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加大基層公共衛生防控隊伍建設,通過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更多公共衛生服務人才充實到鄉鎮衛生院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提高基層一線的疾病發現能力。加強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比重,提高疾控部門的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加強各級醫療機構全科醫生隊伍體系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醫院等單位組建公共衛生應急兼職隊伍,全面提升醫療機構的衛生應急能力。二是提高衛生應急快速轉換能力。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初篩初診能力,戰時能夠第一時間盤活基層醫療資源。適當提高傳染病防治專業醫院的常規收治能力,注重大型醫療機構的戰時擴容能力建設,真正做到“有急能應”。按照病情嚴重程度快速實現傳染病疫情治療分級導流,減輕大型醫療機構接診負擔,做到全社會醫療資源戰時利用效能最大化。強化軍地協同聯動,通過建設野戰醫院、方艙醫院等模式,提升戰時軍隊醫療衛生力量的支援力度。
堅持屬地管理為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蔓延速度快,對第一響應的要求高,因此必須堅持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地方的主體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應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特別是在疫情初期各方面信息不甚明了的情況下,應真正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果斷決策,及時采取有效預警和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另一方面,應通過制度化建設,明確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決策權限和責任邊界。進一步明確重大事項的決策程序和授權依據,建立重大決策事項豁免機制,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一定的冗余度。同時,需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屬地各級政府間的領導指揮關系和事權劃分原則。
堅持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需要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社會協同方面,堅持社會多元參與,積極引導、吸納社會力量和有關企事業單位參與公共衛生應急和防控工作。拓寬關鍵防護物資和防控用品的社會供給渠道,并建立合理的征用補償機制。大力發展公共衛生領域的志愿者組織和社會專業救治力量,提升社區和村級組織的公共衛生風險感知能力與衛生防護能力,織密織牢公共衛生風險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公眾參與方面,加大公共衛生和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提升公眾自我防護能力。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社區便民服務、心理服務、通勤服務、宣傳服務等活動。出臺激勵政策,給予志愿者必要的補償并提供必要的保險服務,切實維護志愿者的合法權益。
優化創新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
健全公共衛生重大風險預防機制。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一是推動建立“零級預防”機制。通過出臺有關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可能引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因子出現或輸入,實現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的“關口再前移”。例如,盡快完善制度,堅決取締“野味產業”,從源頭上堵住漏洞,避免出現重大公共衛生風險。二是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科學評估機制。以疫情信息數據為關鍵抓手,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支撐,科學開展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完善衛生防疫專業人員和臨床醫務人員參與風險評估的渠道和機制,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切實提高疫情風險研判會商的科學性。三是健全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管控機制。對于研判發現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要果斷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尤其是要進一步完善前端公共衛生風險預防控制工作與后端醫療救治工作之間的銜接機制,確保公共衛生風險始終處于可知可控狀態。同時,充分發揮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的作用,為國家層面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提供及時準確的一手信息。
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發布機制。首先,明確預警發布的時機和條件。建立基于風險預判的預警發布機制,明確“發布預警”并不等同于“發布疫情”的科學理念。區分已知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疫情,制定差異化的預警發布規則,后者在發布預警時應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更多關注疫情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及時有效捕獲預警信息并進行發布,為疫情防控工作搶得先機。其次,強化公眾風險溝通。預警信息發布后,及時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公眾充分知曉疫情可能帶來的風險,并提前做好防護措施和應急準備。最后,突出各部門預警行動的同步性。進一步明確衛生健康部門、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和單位在預警發布后的統一行動要求,避免各自為政,形成防控合力。
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一是細化先期處置措施。要抓住疫情傳播最初的寶貴窗口期,利用優勢醫療資源和社會治理資源打“殲滅戰”。一方面,切實細化重大疫情早期醫療處置的各項措施,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另一方面,在早期的病例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社區隔離等環節上下功夫,盡快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染鏈條,力爭將疫情扼殺在萌芽階段。二是健全科研、防控、臨床協同機制。重大新發疫情應急救治難度大,專業性強,可供借鑒的現成經驗不多,必須將科技研發和疫情防控、臨床治療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能力。建立重大疫情期間檢測試劑、病毒溯源、抗病毒藥物篩選和疫苗研發等方面的綠色通道機制,確保資金、設備和科研人員及時到位,最大限度加快科研開發進度。規范有效藥物和有效治療方法的臨床驗證和運用機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規范和臨床救治管理辦法,科學有序推進各項研發、應用和治療工作。三是完善指揮決策機制。進一步優化完善各級預案中的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應急指揮架構,明確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決策權限,厘清各部門之間、各層級之間的領導指揮決策關系和職責邊界,分清救治層面專業指揮與全局層面行政指揮之間的關系。建立科學的應急決策程序,重視數據信息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專家組的決策智囊作用,提高緊急情況下的決策效能,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四是完善疫情信息公開機制。建立統一的疫情統計和疫情發布標準,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渠道,及時公開發布疫情防控信息。加強正面宣傳,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增強社會凝聚力。加大疫情防護知識的宣傳力度,引導公眾正確理性看待疫情。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保障支撐體系。充足的應急保障和先進的科技支撐體系是打贏重大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實保證。一是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科學規劃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及時動態調整物資品類和數量,優化實物儲備、技術儲備和產能儲備的配置結構。明確政府對重點醫療防護物資的財政補貼和兜底收購政策,充分發揮企業積極性,實施必要的生產能力擴能改造,切實提高口罩、防護服、消毒設備、試劑以及藥品、醫療器械等關鍵防疫和醫療物資的戰時集中生產能力。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重點防疫物資增列到國家儲備物資目錄,優化重要物資布局,健全國家儲備體系。二是強化公共衛生應急科技支撐。加大傳染病疫情初期診療技術研發力度,提高疫情識別、研判和預警發布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緊急救治一線技術創新,提高戰時科研攻關能力,最大限度縮短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周期。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提升疫情防控工作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國際科研合作,在病毒檢測、疫苗研發等方面共享關鍵信息,攜手應對重大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