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社會公眾更加重視個人衛生,關注身邊的衛生環境,正視公共衛生環境中的短板與不足,進而促進公眾環境意識的提升。
良好的環境是健康的保障。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不僅有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環境方面的,也有經濟、教育、文化等社會方面的。傳統環境與健康問題,往往同貧困和發展不足、基本生活資源短缺有關;現代環境與健康問題,往往同忽視可持續發展、不注重環境保護有關。
公共衛生環境治理是通向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所提出的2022年和2030年環境改善目標,包括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情況明顯改善并持續改善;大力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等。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全社會開展一場健康環境促進行動。
政府應承擔起相應責任。從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到加大飲用水工程設施投入、管理和維護,保障飲用水安全。從加強城市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固體廢棄物回收設施投入,加強廢棄物分類處置管理,到建立環境與健康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環境污染相關疾病等。
在社會層面上,社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設施完備、整潔有序、美麗宜居、安全和諧的社區健康環境。比如,建立固定的健康宣傳欄、櫥窗等健康教育窗口,設立社區健康自助檢測點等,鼓勵引導志愿者參與,指導社區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企業要主動提升環保意識,合理確定環境保護指標目標,建立環保監測制度,并且管理維護好污染治理裝置,污染物排放必須符合環保標準。涉及危險化學品生產、運輸、儲存、銷售、使用、廢棄物的處置等,企業要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危險化學品全過程管理。
具體到每個人,一方面要養成良好的環境衛生習慣。比如,及時主動開展家庭環境衛生清理,積極實施垃圾分類并及時清理,將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主動投放到相應的回收地點及設施中,減少污染物擴散及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優先選擇綠色產品,盡量購買耐用品,少購買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塑料管等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用品,少購買使用過度包裝產品,不跟風購買更新換代快的電子產品,外出自帶購物袋、水杯等;及時關閉電器電源,減少待機耗電;堅持低碳出行,優先采用步行、騎行或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有人說,建設健康中國,既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同理,公共衛生環境的改善,也要靠眾人之共識、眾人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