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竊符救趙
魏公子信陵君禮賢下士,有門客三千。各國諸侯因為其賢能,又有很多門客,十多年不敢加兵魏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公子的姐姐(趙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向魏王求救。魏王派將軍晉鄙率領十萬軍隊援救趙國。秦昭王派使臣威脅魏王說要是敢發兵救趙,日后一定派兵攻打魏國。魏王害怕了,叫晉鄙把軍隊駐扎在鄴城,觀望局勢變化。公子屢次請求魏王發兵,同時讓自己的門客和辯士用各種理由勸說魏王,但魏王害怕秦國,始終不肯進兵。
公子在門客侯嬴的指點下,請求魏王寵妾如姬從魏王的臥室里成功盜得兵符。公子持符到了鄴城,假傳魏王的命令代替晉鄙。晉鄙合了兵符,但并不相信公子,公子的門客朱亥拿出袖子里藏著的四十斤重的鐵錘,擊殺了晉鄙。于是公子統帥了晉鄙的軍隊,打敗秦軍,救下了邯鄲,保存了趙國。
《史記》中記載的這個戰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正是虎符出現后得以實際運用的傳奇史實。“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就出自這個故事,意思是指掌握了調兵的虎符,連君王的命令都可以不聽了。
虎符因其鑄成虎型而得名。虎符的出現,開創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防偽、保密的先河,虎符中體現的認證和保密的智慧,在兩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們日常使用的銀行卡的優盾、手機解鎖的指紋、門禁刷臉的認證等等,都源自于虎符中蘊涵的密碼原理。虎符的鑄、合、用每個階段,都閃耀著古人的保密智慧。
左右半符各有完整銘文(陽陵虎符)
虎符作為調兵遣將的符信,是君王和將領之間建立軍事聯系的重要工具,在軍事戰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虎符從設計鑄造階段開始,就把保密、防偽作為第一要素。虎符制成之后,模范立刻毀掉,世間再無相同的虎符。虎符身上的紋路、凹凸以及所篆刻的銘文,甚至虎腿的長短,都是防偽的標記,像鑰匙上的齒紋一樣,各不相同,想偽造出一副和真品一模一樣的虎符,簡直是難上加難。這估計也是信陵君寧可冒險遣人盜符,也沒有讓門客仿制一枚虎符的原因吧。而且偽造虎符屬于株連九族的重罪,現存史書中也未見到私制虎符的記載。
杜虎符
這是現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杜虎符。它是專門調遣杜地軍隊的虎符,所以稱為杜虎符。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大致是”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意思是說,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是要調遣超過五十人的軍隊,都需要合符勘驗無誤后,方可調兵行動。只認兵符不認將,杜虎符正是秦國軍權過度集中的象征。
杜虎符的左右半符上有榫卯結構,虎符如果無誤的話,兩半能夠絲毫不差地合在一起,現代漢語的“符合”一詞即源于此。
虎符作為古代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分為左右兩半,大多是右半符留于京師,左半符頒發給屯駐在外的軍隊,需調兵時,除了合符之外,還需要其他的認證措施,單憑一件虎符是無法調動軍隊的。這也就是為什么“竊符救趙”的故事里晉鄙見到虎符后依然質問公子:“你一個人單槍匹馬來調兵算怎么回事”。
虎符的使用遵循“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的原則。古代軍隊建制嚴格保密,而且會頻繁換防,士兵都會牢記自己所屬軍隊的虎符圖案。所以,如果不知道軍隊具體的駐扎位置和所對應的虎符樣式,也是無法準確使用虎符的。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牢牢控制軍權都采用虎符,實行了符信制度。秦朝除了虎符之外,還會專派兵令信使,持符前往調兵。唐朝沿用虎符,但為了避君主名諱,改為魚符,后來還用過兔符、龜符,使用要求也更加嚴格。在合符的同時,還必須有朝廷的相關文書佐證。所以符的使用基本上是“信物+使者+文書”三重認證的模式。
魚符
魚符左右符中縫處刻有“同”字,核驗時“同”字合攏方可執行軍令。現代漢語“合同”一詞即來自于魚符合驗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