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將至,草木萌動,春的腳步喚醒了京畿大地。
27日,津石高速公路天津東段復工第五天。一大早,工人們有序測溫登記后,戴好安全帽和口罩,緊鑼密鼓地進行作業。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交通項目之一,這條高速建成后將成為雄安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現在大伙兒的心都擰成一股繩,就琢磨著怎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把受到疫情影響的近一個月時間‘追’回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加大人力和設備投入,確保年底按計劃達到通車條件。”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津石高速公路十一標項目部項目經理劉海松干勁十足。
工作人員對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津石高速公路十一標項目部的生產車間進行消毒(2月23日攝)。新華社發(劉惟真 攝)
2020年,走過六年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迎來中期目標收官之年。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正在努力提交“期中卷”的北京、天津、河北出了一道“附加題”。
地緣相近、交通一體、交往密切,聯防聯控能否做好?布局優化、發展錯位、產業分工,復工復產怎樣協作?目標在前、疫情未走、“中考”即至,協同發展如何答卷?對于京津冀而言,此次疫情既是突發考驗,也是成效檢驗。
瘟神何奈凌云志,瓣瓣同心共崢嶸。近日,新華社記者深入京津冀防疫最前沿、發展第一線、協同主戰場,看到京津冀三地正發揮六年來積累的協作優勢,全力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加強京津冀地區聯防聯控”“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等重要指示,努力答好抗疫“附加題”,交上協同“期中卷”。
聯防聯控 抱團抗疫
家住河北省三河市燕京航城社區的居民宗國有,在北京京港地鐵公司上班,春節過后,他每天都需要帶齊“新三樣”——單位介紹信、健康登記卡、出入通行證,才能順利往返。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對跨省流動人員嚴格把控,同時也免去了‘跨省就要隔離’尷尬,方便上班通勤。”三河市市長劉連杰說。
一信、一卡、一證,保證了安全,兼顧了方便,其背后發揮作用的是京津冀疫情聯防聯控聯動機制。
這一機制之下,三地細化提出疫情信息互通、人員有序流動、防疫物資互濟互幫、區域產業鏈配套企業和重點項目復工復產、交界地區防控等10方面制度措施,梳理出需要相互支持的事項清單38項,協同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在津滄高速出口前畢莊收費站,天津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的執法隊員進行交接班換崗工作(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首都的安全穩定直接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天津、河北共同發揮首都“護城河”作用,既管進也管出,協同守住入京通道第一道防線。
經常從天津到北京的快遞車司機李群感受深刻:“不僅要有疫情期間貨車通行證,要掃可追溯行蹤的‘津門戰疫’二維碼,而且還至少要過4道‘體溫關’,出車前測一次,高速入口測一次,到省界時測一次,抵達貨場時再測一次。”
“嚴密進京通道攔檢查控,將風險隱患攔截在首都之外!”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長孫連凱說,天津多部門協同,對進京、入津通行車輛和人員逢車必檢、逢人必測,對不符合進京條件車輛一律勸返,對發熱及同行人員一律移交衛生健康部門處置。
三省市政府協調,專業部門協作,京津冀聯防聯控不斷向深里走、朝實里干。
三地公安機關強化聯動,建立確診病例、疑似人員和密切接觸者三類人員信息庫,實時共享數據信息,聯合開展對“離京赴鄂未歸”人員核查工作,確保疫情期間進北京、到天津、赴河北人員安全。
在津滄高速出口前畢莊收費站,天津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的執法隊員解答車主疑問(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三地交通運輸部門步調一致,在疫情防控、公路保暢、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統一調度、統一行動、統一監管。
三地衛生部門深度協作,建立了防控溝通、信息共享、疫情會商、協查管控、診療方案共享和危重病人會診等“五大機制”……
防控還需“強內功”。作為一座有2000多萬人口的國際性大都市,北京也正在以“繡花功夫”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三地抗疫經驗不斷相互復制和推廣。聯防聯控“一盤棋”,協同協作“一體化”,帶來效果清晰可見。截至2月28日0時,全國除湖北以外的30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2910例,其中擁有上億人口的京津冀三地共確診864例。
在津滄高速出口前畢莊收費站,天津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的執法隊員疏導交通(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表示,以此次疫情的10項聯防聯控舉措為基礎,三地將逐步拓展建立京津冀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的常態化機制。
復工復產 攜手發展
位于京津走廊的武清區京濱工業園內,海納川海拉(天津)車燈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恢復了春節前的繁忙。
“經過嚴格的身份核實、體溫測量、信息記錄,我們2月15日復工復產,兩條生產線已全部開工,每天為北京奔馳汽車公司生產6000套燈具。”公司負責人王發浩說。
看似是一個工廠的復工,實則牽動著一整條產業鏈。六年來,經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產業轉移與合理布局的局面正在形成。但疫情防控壓力之下,分布于不同地區的上下游企業能否協同復工?這是對京津冀協同功力的一次考驗。
工人在北京奔馳總裝二工廠車間作業(2月21日攝)。新華社發(陳鐘昊 攝)
在北京奔馳總裝二工廠的10萬平方米車間內,生產線上一片繁忙的景象給出了答案。北京奔馳黨委書記、高級執行副總裁陳巍說,供應商及時恢復供貨,解決了原材料供應、生產物資運輸問題,目前公司逐步恢復序列化生產。
信息互通,相互支持,協調推進,精準施策,三地把企業產業鏈配套企業協同復工復產,納入京津冀協同工作機制推動落實。
“為推動北京奔馳、京東方等在天津的配件企業復工復產,天津市政府專題研究,相關區成立專班,與企業保持24小時溝通,目前北京奔馳在津的39家一級供應商全部復工,京東方在津15家配套公司已有6家復工。”天津市京津冀協同辦常務副主任孫虎軍說。
工人在進入北京奔馳總裝二工廠前進行體溫檢測登記(2月21日攝)。新華社發(陳鐘昊 攝)
在河北,北京京東方、小米、長安汽車等企業在河北的供應鏈配套企業基本都已復工復產,為北京企業正常生產提供了堅強保障。
同時,北京也積極為天津、河北協調了一批企業急需解決的涉及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復工事項。例如,推動北京圖南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及時供貨,解決了天津部分醫療制造企業原料短缺問題。
復工復產,在部分“共建共管共享”的園區,更顯協同擔當。
已經復工的滄州普瑞東方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冷延國對今年的發展信心滿滿——2019年全球排名前15名的各大藥廠,其中10家是他們公司的客戶。然而就在幾年前,冷延國在北京創業辦廠,受土地等因素影響始終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冷延國企業所在的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創新的產物。園區實行京冀“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在國內首開“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體制先河,入駐的北京藥企可以直接在滄州生產“北京藥”。
作為第一批落戶滄州的北京藥企,冷延國的企業來到滄州后,一期項目比北京的廠區面積擴大了3倍,即將開建的二期項目,比一期又擴大了3倍。
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京津冀正全力推動重大項目優先復工復產。
北京延慶小海陀山山頂銀裝素裹,山腳下,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建設者戴著口罩,為推進工程緊張忙碌。目前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延慶冬奧村、延慶山地新聞中心、延慶綜合交通服務中心等項目均已復工,延慶賽區建設氛圍逐步恢復。
在北京延慶冬奧村, 工作人員對運動員公寓進行外墻巖棉保溫施工(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在天津北辰區永定新河畔的一處工地上,隨著轟隆隆的機械聲不斷響起,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的第二條城際鐵路——京濱城際鐵路正在全線復工。“目前,天津11個市級在建公路、港口水運、鐵路重點項目已經復工9項。”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副主任劉道剛說。
截至19日,北京防疫物資生產企業100%復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復工率達61.2%,截至24日,天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61.9%,河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產率為84.1%。
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加快復工復產,也為三地同決勝脫貧攻堅任務提供了保障。
在北京延慶冬奧村, 工作人員對運動員公寓進行外墻巖棉保溫施工(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天津食品集團投資的河北津墾奧牧業有限公司正在分批復工。董事長王建國告訴記者,公司在當地建立了“百萬只優質肉羊產業化扶貧基地”,8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分紅”。同時,公司自籌資金購買母羊,以份養自繁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
“去年7月我以份養自繁方式領了80只母羊,目前已下了125只羊羔,今年就可以脫貧了!”57歲的貧困戶韓鳳祥信心滿滿。
協力協同 共譜新篇
天安門以南40多公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金色的航站樓,如同振翅欲飛的鳳凰。受疫情影響,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曹輝和有關方面選擇線上會議,抓緊謀劃推進臨空經濟區國際航空總部項目開工建設。
這是1月3日拍攝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線高速公路河北廊坊段王場互通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而在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的另一個“東家”、河北廊坊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前線指揮部辦公室內,綜合部部長黃運然同樣爭分奪秒,這個春節,他們沒有休息,“每天例會匯報完24小時防疫情況,就開始投入各自的工作中。”臨空服務中心、航空小鎮和8條市政路網等重點工程建設正酣。
北京新機場建成通航,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階段性目標結出的碩果。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積極成效,協同發展機制有效運轉,區域內發展差距趨于縮小……”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設定的中期目標。
疫情雖至,對標對表即將交出的“期中考卷”,答題情況如何?
北京變瘦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成為北京“新兩翼”。截至2019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3.6萬人,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2.28萬件,6年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2759家,疏解提升市場631個、物流中心122個。
交通變快了。斷頭路消失,高速路增多,高鐵網加密。京張高鐵、津保鐵路、京津城際延長線等建成通車,京濱、京唐、京雄城際鐵路加快施工,打通或拓寬“斷頭路”“瓶頸路”1676公里,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交通網絡不斷強化,京津冀核心區0.5—1小時通達正在加快實現。
這是京濱城際鐵路3標段施工現場(2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環境變美了。六年來,三地統一規劃、統一立法、統一標準,建立環境執法聯動機制,拔煙囪,壓鋼鐵,減排放,區域PM2.5年均濃度下降46%。
產業變優了。“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制造”的產業鏈條日漸理順;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超8000家,科技創新園區鏈加快形成;30多所大學組建一批創新聯盟;建立協同創新共同體和京津冀科技創新券合作機制,企業跨區域創新更加頻繁。
體制變順了。出臺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實現資格互認;制定跨省級行政區的“十三五”規劃和土地、城鄉、水利、衛生等12個專項規劃;出臺加強京冀交界地區規劃建設管理指導意見。
資源變通了。京津冀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從夢想照進現實;京津冀醫學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項目達到36項,176家醫療機構的21項醫學影像資料實現共享;河北進京就診患者已由2013年的940萬減少到2018年的770萬;北京向天津、河北開放了“數字學校”云課堂,京津兩市高水平中小學校與河北省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京津兩市與河北省張承保三市28個縣(區)建立了扶貧協作機制,累計實施幫扶項目1478個、落實幫扶資金近45億元……
“六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從‘寫意畫’到‘工筆畫’轉變,協同發展戰略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三大領域成就可圈可點,醫療、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建設也有序拓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大幅提升。”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說。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在中期目標收官之年,盡管疫情帶來一定影響,但京津冀協同發展依然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