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今天(13日)播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過去的社會管理偏重于政府作為單一主體對社會進行管理;社會治理則強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政府、社會組織、居民等共建共治共享。
此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如何理解這種全新的改革理念的升華?
中央政法委政策研究局局長彭波: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為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這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了重大意義。
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面對這一復雜的系統工作,如何確保社會治理能夠不斷加強、不斷創新,就制度設計而言,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家良:體現在黨的全面領導,明確了社會治理的方向。黨的引領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使得黨、政府、社會組織形成一個信任的機制。通過社會治理明確一個總的目標,老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和諧,相互之間有關愛。
此次四中全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很多都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的空白點和薄弱點,下一步需要在哪些方面補短板、強弱項?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石亞軍:體系建立起來了,結構還不完整,(要)完善堅持黨的領導制度下面的若干具體任務。比方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這是目前正在推進的。形成一個制度以后,我們各級黨組織、黨的領導干部,每個黨員都要經常自我教育,自我提醒。
我國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部門累計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比例達到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了90%,政府職責體系日益健全。截至2019年6月份,全國登記的社會組織已超過83萬家。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近7000家省級社會組織專門立項開展了脫貧攻堅活動,投入資金近200億元,受益貧困人口約1600萬。社會組織已經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基礎性主體和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