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民是石家莊無極縣的一個普通農民,自幼愛好剪紙,30多年來他潛心鉆研剪紙制作技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還創新開發出“革剪”“葉剪”“布剪”“羽剪”等多個剪紙衍生品種,也因此走上致富的道路。
剪紙,因取材方便、形式多樣、應用廣泛,在我國各地廣為流傳。僅河北省就有蔚縣剪紙、無極剪紙等多項省級以上非遺名錄項目。石家莊無極縣的農民牛世民不僅是一位剪紙愛好者,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日前,記者來到無極縣,用鏡頭記錄下自幼與剪紙結緣的牛世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務農之余積極探索創新發展剪紙藝術的故事。
牛世民的外祖父是位鐵匠,在牛世民12歲時專為他打制了一套型刀。
很多跟著牛世民學剪紙的鄉親因此脫貧致富。
牛世民在設計制作今年春節的民俗剪紙作品。
始于明末清初的無極剪紙,以宣紙為原料,因其刀工細膩、陰刻陽刻結合巧妙自然的特點而深受群眾的喜愛。牛世民的外祖母是無極縣有名的剪紙好手,一把尋常的剪刀,一張普通的紅紙,到了她老人家手里,就變成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動物,而外祖母雙手同時剪紙的絕活兒是牛世民幼時深刻而美好的回憶。他的小姨得外祖母親傳,也剪得一手好剪紙。牛世民七八歲的時候,開始跟小姨學習剪紙,從五角星、花鳥、生肖等簡單圖案學起,這些簡單的剪紙給他帶來了滿滿的快樂,使他與剪紙結下了不解之緣。
牛世民的外祖父是位鐵匠,見他對剪紙如此喜愛,在他十二歲的那年冬天,開始教他型刀剪紙,就是用各種造型的刻刀刻紙,這為牛世民打開了剪紙的第二扇門。半年后外祖父給他打制了一套刻紙刀具,當時牛世民還在上學,就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制作型刀剪紙。
牛世民在整理剛完成的剪紙。
牛世民請妻子對自己設計的稿子進行把關。
在自己工作室的展廳里,牛世民看著多年來凝聚著自己心血的作品,心里想著怎樣繼續把剪紙藝術發揚光大,讓更多的鄉親依托剪紙藝術發家致富。
到20歲的時候,牛世民已經熟練掌握了多種剪紙技藝,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剪紙藝人。如今已經48歲的牛世民已剪出了近10萬幅作品,除了福字、壽字、十二生肖等傳統圖案,牛世民還用剪紙記錄了“上海世界博覽會”等國家大事。
創作、教學、參加各類活動……牛世民總是停不下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作為無極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牛世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一方面我想繼續開發新品種,想在樹葉剪紙、布剪紙、皮革剪紙、羽毛剪紙等方面都嘗試一下;另一方面想多培養一些新人,將技藝傳承下去,讓這朵民間藝術之花能開得更加長久,生機勃勃,也為鄉親們提供一條致富的路子。”牛世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