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主持召開省委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議指出,全省各市和雄安新區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緊密結合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發揮互補優勢,推進錯位發展。要堅定不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
2019年4月4日至5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在唐山市調研檢查。這是王東峰到遷安市河北艾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察,深入了解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情況。長城新媒體記者 龐曉瑋 攝
經濟工作,一直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而產業是經濟體系的基礎和內核,要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就必須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河北省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工業總量連續14年位居中國第6位,其中,鋼鐵連續17年居中國第一。要實現經濟轉型,堅定不移去產能就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近年來,河北省各有關部門完善頂層設計、全面組織實施,市縣結合實際同步推進落實,打出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組合拳”。
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河北省共壓減退出煉鋼產能6811.4萬噸、煉鐵產能5952萬噸、煤炭產能4807萬噸、水泥產能1194.9萬噸、平板玻璃產能4159萬重量箱、焦炭產能2923.8萬噸、火電產能179.05萬千瓦,去產能階段性任務均全部超額完成。
更為難得的是,河北經濟在追求高質量發展中迎來可喜變化。為了搶占中高端市場,不少鋼鐵企業逐步摒棄了以量取勝的傳統觀念,一手抓人才引進、大力加強創新,一手抓渠道拓展、努力樹立品牌,從人有我也有、拼價格,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拼特色,逐步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之路,變產業之“憂”為產業之“優”。
去除無效、落后產能,主動調結構,培育新興產業,實踐證明,一個地方要發展,必須從面臨的形勢任務實際出發,從人民的愿望要求實際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
要看到,只有過剩的產能,沒有過剩的產業。為加快全省工業轉型升級,從2011年起,河北省連續九年推進實施千項技改工程,與此同時,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10個領域為主攻方向的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創新驅動風生水起,改變了“一鋼獨大”局面,也帶來了京津冀空氣質量和企業效益的明顯好轉。
當然,不同的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模式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大紅門市場、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等相繼落戶保定、滄州,廊坊已基本完成了北京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體系編制,張家口、承德則作為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長期為首都的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只有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不再犧牲環境搞發展,不再盲目追求高增速,不再做無效投資,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才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發展為上,改革當先。結合實際“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定不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河北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可以再大些。(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