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國新辦昨天(14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繼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之后,中國政府發布的第二部關于糧食安全問題的白皮書。
20多年來,近14億人迎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現身說法。下面,翻開白皮書,來看看“中國飯碗”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國際上就有人發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疑問,中國人用實際行動作出了最有力回答,那就是“靠我們自己”。在吃飽飯的問題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介紹,白皮書給出了一系列有說服力的數據:“有兩個重要指標雙雙超過6.5億噸:一是,糧食總產量2015年以來穩定在6.5億噸以上;二是,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五連豐’,今年糧食產量有望第五年超過1.3萬億斤;口糧實現完全自給,谷物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我國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國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也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實現糧食安全,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為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負擔,每年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表示,國家還采取了一系列降成本、抓收購、增收益的措施:“財政支農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到2018年達到1萬億元以上。調整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抓好糧食收購,引導企業積極入市,防止出現‘賣糧難’。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種糧農民共享加工轉化增值收益。”
“藏糧于技”也是中國人能端牢“飯碗”的關鍵。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單產達到每公頃近18噸,刷新了世界紀錄。
“倉廩實、天下安”,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糧食儲備制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制度。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表示,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糧食儲備也相應得到充實。黃煒介紹:“今年,國務院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性糧食庫存大清查,重點檢查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從檢查結果初步統計情況來看,我國的糧食庫存情況總體上是好的,基本符合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的要求。從中央和地方政府儲備的結構來看,小麥和稻谷等口糧品種比例超過70%。總結起來講,我國糧食儲備實現了應有的功能,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供應和應急需要。”
中國立足國情糧情,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蘇偉表示,中國成功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的同時,也在擴大糧食市場開放和加強對外合作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進一步放寬農業領域外商投資的準入限制,取消稻谷、小麥、玉米收購、批發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糧食市場的廣度、深度在不斷拓展,成為促進中國糧食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與世界分享糧食市場資源,2018年進口了2000多萬噸谷物和8000多萬噸大豆,促進世界糧食貿易繁榮發展。”蘇偉說。
在進口大豆的同時,我國制定了《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方案》促進國內大豆生產的恢復發展,明確了一個目標,就是到2020年力爭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億畝,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榨油大豆的脂肪含量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
在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上,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安全。黃煒指出,為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國正努力從田間到餐桌,全流程管好、管住糧食質量安全問題。黃煒表示:“經過努力,我們國家現在實現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的負增長。為了保證質量安全,我們除了大力改善倉儲設施條件,還推廣應用智能通風、環流熏蒸、低溫儲存、氮氣儲糧等先進的、綠色的技術和工藝來確保儲存糧食品質良好。對于進出倉庫、進出工廠等環節的每一批糧食、每一個糧食經營主體,嚴格執行糧食質量檢驗制度,嚴防質量不合格糧食流入口糧市場。”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將一進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流通能力建設,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張務鋒做出這樣的承諾:“白皮書的第一句話是‘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在全世界,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天大的事。我們一定會堅決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堅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