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月一日前后,是滄州黃驊聚館村最忙碌的時候。此時正值冬棗豐收季,一位“80后”小伙子成為了村里最忙的人,成千上萬的聚館冬棗都從他的手里發往全國各地。
他叫劉曉,今年31歲。在聚館村,提起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都稱贊他是新時代的新農民、聚館優秀青年的代表人物。劉曉說,他和冬棗有著“特殊的緣分”。
扎根:理解父輩返鄉種棗
黃驊冬棗是中國第一個獲得“原產地域保護”的果品,被譽為“全國260余個鮮食棗品之冠”“棗中極品”和“百果之王”,而聚館村被譽為“冬棗之鄉”。這里有一片近2000畝的古冬棗林,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歷史最長、面積最大、品質最好的原始冬棗林。
作為土生土長的聚館村人,劉曉從小在棗園子里長大。
“從我上學開始,我就特別想走出農村,不想像父輩們一樣每天圍著棗樹打轉”,最開始,劉曉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想要離開農村,去城市打拼。大學畢業后,他去了北京,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那時,他最期待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扎下根,將來有一天能把父母都接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每當跟父親提起這個想法時,都遭到了他的反對。“我爸就覺得,冬棗樹是祖輩留下的財富,守著這片棗園子才最踏實。”
“剛開始我挺不理解的,看著我爸365天雷打不動的圍著棗樹轉,我特別納悶,這棗樹有啥好的,能讓我爸這么上心?”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曉慢慢地被父親的執著和認真感動了。“我家祖祖輩輩都是棗農,看著父親一天天變老,我有些心疼,我覺得這種棗的本事不應該從我這斷了。”受父親的影響,劉曉辭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家開始學冬棗種植。
盈利:巧用電商開拓渠道
聚館人管理棗樹有著一套成熟經驗,從樹苗嫁接到最后的冬棗結果,需要棗農傾注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心血。劉曉家有棗園20畝,約2000棵棗樹,雖然算不上種棗大戶,但對于棗樹管理頗具心得。而且劉曉的父親對待每一棵棗樹都格外認真,所以家里的冬棗每年收成都不錯。
“剛開始學種棗樹,我只是每天跟著爸爸下地,學著修剪樹枝,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在棗園子長大的原因,所以棗樹的護理技術掌握的還挺快的。”劉曉說,當自己真正全身心投入到種植中,才發現這門技術遠沒有自己想象得容易。“干一兩年容易,堅持一輩子真難。”
每年七八月天氣最熱的時候,正是冬棗的幼果期和膨大期,需要格外精心的護理。三伏天站在毫無遮蔽的棗園里侍弄果樹,炎熱和辛苦可想而知。在父親的影響下,劉曉對待果樹也格外認真,很快成為了種植棗樹的一把好手。
繼承父親認真精神的劉曉不僅滿足于果樹的豐收,還動腦子拓寬冬棗的銷路。他巧用互聯網,在一些大型網絡電商平臺開起了網店,將聚館冬棗“搬”到網上賣。聚館冬棗皮薄、肉厚、核小,肉質細嫩而酥脆,品質極佳,很快就在網上打開了銷路,全國的訂單接踵而至。
傳承: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下定決心回家種棗,其實是一種傳承,傳承了一門技藝,傳承了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劉曉說,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放棄大城市良好的就業機會,回家當農民的人都特“傻”。但他覺得,回家幫助鄉親們打開冬棗銷路走上致富路,這是一件特別自豪的事。
現在劉曉不光在網上賣自家的冬棗,還建立了服務站,提供包裝、稱重、接單、發快遞等一條龍服務,幫助鄉親們在網上銷售冬棗。全村的網上訂單基本都從他的服務站發出,為村民們省了好多事。
品質優、善經營,在劉曉的妥善管理下,冬棗的銷量連年攀升。“傳承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使命。傳承聚館冬棗,和鄉親們共同致富是我的理想和目標。”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美麗鄉村的建設,聚館村的村民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越來越多像劉曉一樣的青年們回到家鄉,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