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豐村并不“常豐”,雖然村名寄托著多少代人的美好愿望,卻一直沒富裕起來,不僅成了河北滄州海興縣貧困戶最多的村子,更戴上了“國家級貧困村”的帽子。
張常豐全村也沒有一戶張姓人家,直到2018年5月,從北京來的法學博士張巍婷當了扶貧第一書記,村民才打趣地說:“張常豐這回名副其實了。”
要想拔掉窮根,幫錢、幫物,不如幫他們武裝頭腦。 陳雷 攝
推倒“舊觀念”這堵墻
39歲的張巍婷,是國家信訪局督查室副調研員。
一年前,她在資料上第一次了解到張常豐,心里咯噔一下——全村438戶人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125戶。頓時,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一腔熱情燃了起來,她主動報名走出國家機關,走上精準扶貧之路。
盡管無數次想象過貧困村的樣子,但雙腳踏上張常豐的土地,張巍婷還是吃了一驚:這里地堿、水苦、人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村民一直靠傳統種植為生,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一旦生病住院,一兩萬元的救命錢都拿不出來……
怎么辦?入戶,走訪,找答案。
村民窮在缺信息、缺技術、缺思路。要想拔掉窮根,幫錢、幫物,不如幫他們武裝頭腦。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張巍婷跑到北京請來專家,培訓村民。第一課,先講小麥種植技術。
沒想到,開課時才來了20人。張巍婷著急地問:“人怎么這么少?”村會計說:“這還是花錢請來的呢!過去俺們開會都這樣,要不沒人來。”
天氣逐漸熱起來,可張巍婷心里那團火幾乎被澆滅了。“觀念”是一堵看不見的墻,隔開了村子與外面的世界,也隔著她和村民的心。
“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張巍婷就是這脾氣。不單靠“請進來”,還得要“走出去”。
她自掏腰包1萬多元,帶著村里26名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參觀西柏坡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考察全國文明村正定縣塔元莊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平山縣泓潤農業生態園。
一行人中,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海興。看到人家住樓房乘電梯、種地全靠電腦管、村里建得像花園,他們大開眼界,“咱這前半輩子算是白活了!”“張書記,回去咱也得想路子,快發展!”
面粉還是那面粉,身價卻從每公斤2元多漲到12元。 陳雷 攝
“土坷垃”變成“金疙瘩”
大伙兒的心氣提起來了,可光亮在哪里?
在村民看來,張常豐不窮才怪呢:“辛苦大半年,一畝小麥收300斤,都賣了才300多塊錢。要想富,除非‘土坷垃’變成‘金疙瘩’!”
張巍婷偏要挑戰這個“不可能”。
一次走訪貧困戶,村民把新出鍋的饅頭塞到她手里,咬一口,真香,真筋道!一問才知,村里普遍種植的旱地小麥“大紅王”,因長在鹽堿地里,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澆水,產量雖低,口感卻好。
張巍婷興奮得像發現了寶貝:這不就是純天然綠色食品嗎?
她請河北省農科院專家化驗小麥成分,鈣、鉀等元素及植物蛋白、面筋含量比普通小麥都要高。“這么好的東西以前低價賣給小商販,太可惜了,磨成面粉,在大城市能賣高價!”
一家家走訪,一戶戶談心,張巍婷發現村里的“寶貝”還多著呢:代淑鳳做的辣椒醬,親朋鄰里都愛吃;馬玉娟壓的面條,不加鹽就很筋道;張常豐面食在當地有名,家家都會做好吃的面花、窩頭……把這些賣給城里人,還愁村民富不了嗎?
培養致富帶頭人,樹立特色品牌,推廣綠色農產品……張巍婷腦海中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
成立合作社,注冊“張常豐”商標,建起石磨加工坊;幫農戶改善生產加工環境,辦理食品小作坊加工許可證;請北京的朋友設計產品包裝、制作電商網頁……去年12月,張巍婷籌劃的張常豐村網上微商店開張,一口氣推出了面粉、面花、掛面、雜糧、辣椒醬、旱地蘋果等15種特色農產品。店鋪首頁,“駐村第一書記為您甄選”幾個字格外醒目。
那段時間,張巍婷滿腦子都是“賣農產品”,三句話不離張常豐,張口就是“純天然綠色食品”。她在微信群里向同事、同學推薦;自己買了寄給遠方的朋友;帶著“張常豐”產品登上央視《開門大吉》和重慶衛視的舞臺。
代淑鳳現在可忙了,每天都有人從網上下單買她的辣椒醬。“張書記自己掏錢定制了玻璃瓶和標簽,俺只管每天做醬。過去不值錢的一碗醬,現在能賣30塊錢。3個月,俺就賣了1萬多塊錢!”
齊福田全家4口總動員,做的掛面供不上賣。“張書記幫俺辦來了許可證,俺家的蔬菜掛面賣到了北京、吉林、云南,這可是從前不敢想的事兒!”
馬玉娟除了蒸面花、壓面條,還負責盯網店的后臺。“自從俺村的農產品上了央視,銷量可就摟不住了。這不,連續三天,日銷售額都在一萬四五!”
張常豐人樂了,面粉還是那面粉,身價卻從每公斤2元多漲到12元。40多戶貧困戶的收入當年就翻了番,合作社成員在加工坊打工,每天能領到60元工資,年底還有收益分紅。“沒想到咱鹽堿地里的‘土坷垃’真的變成了‘金疙瘩’!”
和村民過成一家人。 陳雷 攝
和村民過成一家人
2019年2月4日,除夕夜,海興縣扶貧辦主任陳景昭撥通張巍婷的電話。歡笑聲夾雜幾句海興方言傳了過來,陳景昭詫異道:“張書記,你這是在哪兒呢?”
“沒回北京,在芳芳家過年呢……”
芳芳是村里貧困戶的孩子,父母還有輕微智障,這讓她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她的老師告訴張巍婷:“小學6年,我沒聽她說過一句話。”
張巍婷記掛著芳芳,一有空就去她家,給她和奶奶買新衣服、新圍巾,陪她寫作業、做家務,帶她跳廣場舞。
終于,芳芳開口了,要給“張阿姨”讀課文:“春天來了,春天來了,來到了小河邊,小溪歡快地流著……”芳芳這邊讀,張巍婷那邊抹眼淚,對她來說,“那一刻最幸福”。
張巍婷記掛著全村婦女姐妹。她請來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教大伙兒面食造型藝術,“一團面”轉眼顏值大增;她爭取來塑料插花加工項目,讓大伙兒守著家輕松賺錢;她組織“美麗庭院”和“最美媽媽”評比活動,大伙兒的精神文化追求火熱起來;她和村婦聯主席劉淑芳建起“姐妹連心”微信群,與大伙兒交流健康生活常識、創業致富點子,“姐妹們,咱們不僅要富起來,還要活得精彩、過得幸福!”
張巍婷心里裝著村里的每一個人。去年10月高票當選張常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她說:“村民選我當領路人,我就是咱村的人,有一家日子過不好,我也不踏實。”
外出打工、上學的年輕人回來了,張巍婷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青年創業志愿者團隊,為村子發展出點子、想辦法;
村里搞培訓,現在不給錢大伙兒也爭著來。
如今,張巍婷兩年的任期只剩下幾個月,可想干的事卻越來越多,她更忙了。
爭取來2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考察設備,跑辦相關手續,要在張常豐建一座現代化石磨面粉加工廠;
請來北京高校的學生,教會村民網上開店賣貨;
建農事體驗館、面食文化長廊、農家餐廳,打造“面食文化村”……把張常豐美好的未來,都寫進《張常豐村2018-2021年產業發展規劃》里;
帶領黨員、干部擰成一股繩,全力創建“五星級黨支部”,基層組織有了戰斗力,她要為張常豐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扶貧隊伍”。
……
秋風拂過大地,傳遞著豐收的喜悅。
張常豐從貧困村變成了示范村——“海興縣美麗庭院示范村”“滄州市基層黨建示范村”“河北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示范村”。到年底,125戶貧困戶有望全部脫貧。
張巍婷的付出也得到了社會認可,榮膺“全國三八紅旗手”。消息傳來,村民比她還高興:“張書記和咱過成了一家人,這是咱全村人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