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以山為骨、以水為魂、以綠為脈、以文為韻的生態之城承德。 通訊員石泊湖攝
衛星地圖上的一次鳥瞰,或是置身其間的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特別之處。
日出東方,射進東經119°15′的第一縷陽光,映出一抹深綠。
“為了新中國,前進!”71年前,董存瑞在這里發出的吶喊,像灑進大地的種子。
澎湃的生命力在荒原中滋長,成為一棵樹、一片林,成為一個驚艷世界的名字——塞罕壩。
70年不止息的腳步一路向前,荒山披上綠裝,水源重得滋養,昔日貧瘠之所,已成豐饒之地。
看看這片土地一天的“綠色生產清單”:
新增約1600畝樹木;
新釋放約2萬噸氧氣;
新增加清潔能源發電約1.5萬千瓦;
新吸引約20萬游客前來賞綠避暑;
……
這片濃得化不開的綠色,是承德。
承德有林地面積達到34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8.1%,成為“華北最綠地區”。圖為塞罕壩林海。 王龍攝
●7月23日04:20
塞罕壩迎來清晨第一縷陽光
陰河林場豐富溝營林區北溝陽坡,是塞罕壩機械林場最后一塊攻堅造林地。
4時20分,當第一縷陽光照上北溝陽坡時,80后技術員趙寧已經在帶領工人們“割灌”了。
這塊石質陽坡最大坡度接近50度,機械上不來,刨坑、運苗全靠人工。今年春季,趙寧在這蹲了半個月,硬是啃下這塊“硬骨頭”,栽活了樹。
“‘割灌’是為了保護幼樹生長。”趙寧用鐮刀割下一叢灌木解釋說,石質陽坡造林不易,每一棵樹苗都得小心呵護。
“雨季來了多喝點水,過幾年就能趕上我這身高了。”護完一棵苗,趙寧念叨著。
趙寧是個“林三代”,從小聽著爺爺吃窩窩頭就咸菜、住地窨子造林的故事長大。三代務林人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上造出百萬畝林海,趙寧為之自豪。
“我身高一米八,幼樹和我一般高時就成了林。”趙寧比劃著說,到那時,塞罕壩這片世界最大人工林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6%的飽和值。
和趙寧一樣,承德市林業草原局調研員封捷然打小就愛聽父親講述到塞罕壩參加造林會戰的故事。“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深深影響著他,他最終如愿成為一名務林人。
“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蓄水源,建設好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封捷然說,在承德,生態自覺的綠色基因早已根植人們心中。歷屆黨委政府也始終傳承著植樹造林、綠化山河的接力棒。
華北最綠:有林地面積達到34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8.1%;華北綠肺:年釋放氧氣810萬噸,吸收二氧化碳1810萬噸;京津水塔:每年為京津輸送潔凈水22億立方米。
逐一講完承德生態建設之最,封捷然自豪地說:“綠水青山是給務林人最好的獎章。”
承德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特色游、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民俗文化、溝域經濟開發“六合一”統籌推進,建設232個旅游示范村。圖為哈里哈鄉三義號村。 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田明攝
●7月23日08:00
圍場藍旗卡倫鄉的苗圃澆上了水
自塞罕壩穿過茫茫林海一路南下,剛一進入藍旗卡倫鄉,記者就被一幅五彩斑斕的美景所吸引。錦繡海棠、萬壽菊、金盞菊、格桑花……十多種樹木花卉,長勢喜人。
這里是承德木蘭林業集團林業苗景綜合體項目區,磚瓦窯村村民張桂香正在給苗圃澆水。“我們每畝750塊錢把地租給公司,還可以在基地打工,一天收入就相當于過去種一畝玉米的收成。”張桂香美滋滋地說。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明確指出:“張承地區要定位于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同步考慮解決京津周邊貧困問題。”
“不僅要山川綠起來,還要百姓富起來。”公司副總經理劉樹介紹說,如何通過發展生態實現生財聚財,縣里和公司一直在探索。
“脫貧攻堅、生態為先”,一種“林業生態+扶貧”模式應運而生,讓國家得綠、百姓得利。
“我們集中流轉土地、吸納貧困戶入股,由企業統一管理、產業收益按比例與百姓分成。”劉樹說,公司已流轉土地3289畝,覆蓋周邊6個鄉鎮57個村,帶動1794戶貧困戶脫貧。
給客人們備好早飯,哈里哈鄉陳姐農家院老板陳淑芝抽空盤了下昨天的賬。
“這幾年生態好了,來騎行、觀光的游客特別多,村里農家院開一家火一家。”收好頭天賺的1260元錢,陳淑芝心里美滋滋的。
“承德已建起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23個,濕地公園20個。”封捷然說,這些“綠風景”帶動全域實現旅游收入506億元,232個村通過生態旅游脫貧致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千萬畝經濟林,算下來,每年為農民人均增收3040元。”封捷然說,“市里的目標很明確,今年底,承德所有貧困縣將全部脫貧出列。”
承德在京津水源地實施了生態治理項目256個,并同步放棄了100多家預計投資300多億元的產業項目。圖為承德縣灤河、老牛河生態治理后美景。
●7月23日15:00
松樹溝村“礦山采摘園”一派繁忙
從藍旗卡倫鄉林業苗景綜合體來到寬城滿族自治縣松嶺鎮松樹溝村二道溝,漫山披綠,山楂、板栗、蘋果等樹木排成排、連成片。十幾名工人挑著農家肥,一堆一堆地分放到每棵果樹下。
“看不出來吧,這花果山原來是礦山排土場。”承德京城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綠礦辦主任郭子明介紹說,再有兩年時間樹就結果了,這里將建成采摘園。
“占一座山、還一片田、建一個園。”郭子明說,京城礦業集團已累計投入4000余萬元用于綠色礦山建設,累計栽植各種苗木超1億株,13座閉庫尾礦庫綠化率100%,達到了“遠看是山,近看成林”的效果。
“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生態是硬指標。生態紅線,也是政治底線。”承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王鶴松說,近3年,承德累計壓減礦權347個,取締關閉礦山230家,生態修復50多平方公里,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9個。146家礦山企業向文化旅游、裝備制造、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等綠色產業轉型。
在承德德廈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尾礦透水磚整裝待發,即將運往北京。
“這種透水磚以尾礦砂為原料,能夠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問題。”該公司董事長田文說,“北京長安街上,就鋪著咱這磚。”
承德市工信局尾礦辦主任鄭培軍前些年曾為每年新增2億噸尾礦砂發愁,如今這些尾礦砂卻成為“新寶藏”。“市里建成尾礦新型建材項目20個,產值115億元,許多中高端產品已走出國門。”
圖為《康熙大典》實景演出現場。 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田瑞夫攝
●7月23日20:00
《康熙大典》實景演出拉開帷幕
夜幕低垂。元寶山下,戰馬嘶鳴、騎兵威武——晚上8時整,大型實景演出《康熙大典》一開場就贏得現場近3000名觀眾的掌聲與喝彩。
“大氣磅礴,又富有文化內涵、人文情懷。”北京觀眾王曉鵬說,“這是我看過的最棒的實景演出。”
王曉鵬并不知道,投資這臺演出的正是承德京城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不少人覺得我傻。”8年前,當該集團董事長楊志國決定投身文化產業,打造這臺大型實景演出時沒少受到質疑——“炸藥一響、黃金萬兩,開礦來錢多快?”“礦老板還能玩轉文化產業?”
“市委提出建設國際旅游城市。”楊志國意識到,由“黑”轉“綠”才是長久之計。
8年過去了,《康熙大典》累計演出1000余場,接待觀眾150萬余人次,綜合收入3億多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6%,成為國內實景演出收益增長最快的文旅項目,京城礦業集團向世界亮出了河北文化名片。
“楊志國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承德市委宣傳部文產辦主任馬新民說,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礦老板轉身進軍文化產業。
“這些項目助力承德旅游從觀光游向休閑游轉變。”馬新民說,2018年,承德接待游客量7009.4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865.31億元。
就是在這一年,綠色產業增加值占到承德GDP比重的39%。
鳥瞰塞罕壩機械林場制高點——望海樓,綠樹環抱,美景如畫。 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趙海江攝
●7月24日0:00
塞罕壩望海樓燈光依舊閃亮
子夜時分,意猶未盡的游客們進入夢鄉,但塞罕壩機械林場亮兵臺望海樓的燈光還亮著,給茫茫林海之夜平添一抹溫暖的亮色。
“今天,接待了100多位參觀者。”護林員劉軍說,“我是瞭望員,也是宣傳員。塞罕壩的綠色故事,斷不了趟。”
窗外松濤起伏,一片綠海靜待新的黎明。(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建成、陳寶云、尉遲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