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聽取雄安新區造林綠化建設方案和工作進展匯報,研究部署下一階段生態建設和綠化造林任務。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主持會議并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出席會議。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雄安新區,這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重托的未來之城,從“千年秀林”開篇。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區造林項目栽下第一棵樹。如今,登上秀林驛站二層平臺遠眺,大規模植樹造林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大片叢林一直延伸到視線盡頭。
根據規劃,新區森林覆蓋率將從11%提高到40%,起步區綠化覆蓋率達50%。更值得期待的是,“千年秀林”項目首創數字化驗收模式,著眼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構建新區綠色生態網絡和公園游憩體系,“雄安質量”“雄安標準”正在貫穿造林各環節、全過程。
茁壯成長的“千年秀林”,帶來了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也調動了群眾參與植樹造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百姓增加收入提供了機會。
《國務院關于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的批復》中指出,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其中,“千年秀林”是“綠色”的代表,而“藍色”指的是“華北明珠”白洋淀。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表明,良好生態環境將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
游客乘船游淀。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事實上,經歷過魚躍蛙鳴的白洋淀,也曾一度由于不重視保護和過度利用,自然生態嚴重失衡,陷入了污染的惡性循環。
“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眼下,恢復其“華北之腎”的功能,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白洋淀,讓水更清、岸更綠,是百姓和政府共同的期盼。
白洋淀景如畫。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強化涉水企業監管,清理河道垃圾,完善生態補水機制……隨著白洋淀綜合治理進程的推進,缺水、污染等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寧靜美麗的淀泊風光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栽下一片樹林,筑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修復一汪碧水,重現一個藍色生態景觀。可以說,綠色生態是雄安新區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則成為了雄安新區的鮮明標識。
當前,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已由頂層設計轉入實質性建設階段。雖然率先啟動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白洋淀及流域治理和“千年秀林”建設初見成效,但這僅僅是開端。其環境治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何繞開“邊發展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都考驗著管理的智慧和能力。
無人機拍攝的雄安新區白洋淀。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好藍綠交織底色,創造“雄安質量”,還需強化憂患意識,一茬接著一茬干。確保今年年底前白洋淀水質全面達到四類標準,明年實現3年造林30萬畝,就是亟待完成的任務之一。
7月15日,雄安新區管委會發布《關于劃定雄安新區移動源污染物低排放控制區的通告》提出,雄安新區在全國率先建立移動源污染物低排放控制區,進一步減少移動源污染排放,根本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這是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又一重招,為守護綠色雄安提供支撐。
要全面統籌布局,構建“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格局;要創新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提升造林綠化的質量和水平;要加強工作推進,打造雄安新區亮麗的風景線……按照此次會議部署,確保各項任務如期落實到位,不斷厚植雄安新區生態底色,一刻也不能停歇。
千年大計,生態優先,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雄安新區正跨步向我們走來。(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