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范世輝
白皙的皮膚,秀氣的臉龐,會笑的眼睛。很難想象,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王曉奕同時是一個承包土地種葡萄的“農民”。“我包地種葡萄不是為了掙錢,就是想看看書本上學的東西應用在農業生產中是什么樣子,防止做技術推廣時誤導農民、被村民說‘中聽不中用’。”談到包地的初衷,王曉奕靦腆地笑了。
王曉奕是2017級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系專業碩士研究生。從小在城市長大、讀書,王曉奕一直是家里的乖乖女。按照中國農大對她這個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她的大部分學業要在河北省曲周縣農村度過。這里有中國農大建立的“科技小院”,她要吃住在此,一邊做研究、寫論文,一邊向農民推廣農業技術。
前衙村有近2400畝耕地,超過2000畝種植了葡萄,有30多年葡萄種植傳統。然而,近幾年傳統的葡萄種植遇到了麻煩。
“多年種植葡萄,土壤‘累壞了’,病蟲害加劇,葡萄產量和品質一直在下降。”前衙村黨支部書記龍書云說,群眾看葡萄長勢不好,就使勁施肥澆水打藥,可效果并不明顯。
前衙村支柱產業遭遇瓶頸,必須更新種植理念,改進種植方式。
2017年9月,龍書云找到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請求師生們提供技術指導。隨后,王曉奕和同學們來到前衙村,他們住在一個閑置的農家院落里,建立了“前衙科技小院”。
剛到村,王曉奕就和同學們對全村120多塊田地進行取樣檢測和田間管理調研。調查發現,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太高,而葡萄生長所需的其他重要養分卻很少。找到問題根源后,王曉奕等人開始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引進測土配方施肥、滴灌、水肥一體等綜合管理技術。他們在前衙科技小院里做了非常直觀的模型,對葡萄種植戶進行“手把手”培訓。
可是,不少村民對科技小院宣講的技術不以為然。“我種葡萄20多年了,你們弄的這套辦法是‘紙上談兵’,真正用起來肯定不好使!”當時,村民郭連成搖著頭說。
王曉奕以前從來沒種過葡萄,甚至連葡萄樹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現在要給群眾講種植技術,她心里也沒底。群眾問的問題經常答不上來,自己憋個“大紅臉”。
“自己動手種葡萄,看看這套技術管不管用。”王曉奕和同學們暗下決心。2018年3月,他們自掏腰包湊了6000元,承包了一畝三分地,作為葡萄種植新技術試驗田。
對王曉奕來說,這是“背水一戰”。“自己種的葡萄樹要是長不好,白白損失了承包費不說,以后也就別在村里‘混’了。”她說。
20多歲的嬌嬌女,從此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雖然愛美的她下地時也會涂防曬霜、穿防曬服,但是那股風風火火的勁頭絲毫不遜于真正的農民。農戶平時用的普通打藥桶,裝了半箱藥水后她能輕松背起來,穿行在田壟之間。田間的勞作,經常累得她腰酸背疼,渾身像散了架,有時甚至胳膊都抬不起來,吃飯端碗不停地顫抖。但看到新技術在葡萄田里逐漸發揮出優勢,她漸漸樂在其中。
白天干農活,晚上寫日志、分析數據,王曉奕從什么都不懂到葡萄種植“百事通”,漸漸取得了群眾的信任,每天一出門就有很多人圍過來問這問那。“我們這姑娘可好了,人長得漂亮,葡萄種得也好,鄉親們把她當‘寶貝’。”一位村干部說。
2018年8月,王曉奕種的葡萄豐收了。試驗田不僅在水肥上節省了一大筆開支,葡萄的品質還特別好。產量提高10%,節水率41%,綜合節肥率43.46%,水肥管理省時省工,除草劑使用次數為零……“硬邦邦”的數據說話,農戶們徹底服了,葡萄種植新技術迅速在田間推廣。
然而,王曉奕探索改進水肥管理技術的腳步沒有停下來。2019年3月,她和當地兩個種植戶合作,將試驗田擴大到了14.7畝。
“從降低成本、增加產量、提高果品等綜合計算,如果村里2000多畝地全部用上新技術,每年可增收400萬元。同時,可大大節省人工,減少群眾勞作時間和勞動強度。”龍書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