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趙曉慧 通訊員 劉偉)碧水傳情、山巒疊翠,初夏五月,處處芳菲浸染。在望都縣民得富現代農業園區的種植大棚里,員工張瑞增正在查看蔬菜的長勢,并現場核查智慧農業相關設備的運行。與此同時,員工賈振軍正在巡查櫻桃的長勢。他們是園區的員工,也是貧困村南堽子村的貧困戶。
“都是沾了資產收益扶貧的光,原先一年到頭種地也就掙個1000多塊錢,現在,在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跟園區聯結起來,一年怎么著也能掙個萬兒八千的,挺好!”談及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張瑞增高興地說。
這,是保定市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模式,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市不斷加大扶貧投入,支持產業發展,提升發展后勁,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增收。數據顯示,2018年保定市本級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7億元,各縣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12億元,9個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9.3億元,有力支持和促進了全市產業扶貧的大發展。全市全年共實施扶貧產業項目6264個,項目總投資56.8億余元,覆蓋全市67009戶,帶動貧困人口13.6萬余人,貧困地區產業覆蓋指數2.51,兩個產業項目覆蓋率達100%,3個產業項目覆蓋率達51%。
“2019年,我市將按照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鞏固覆蓋率、提升收益率、增強帶動力,提升產業扶貧質量水平的總體思路,積極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該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類施策有目標。對于淶源、阜平兩個深度貧困縣,緊盯脫貧退出目標要求,搶抓政策傾斜機遇,加大扶貧產業大項目謀劃實施進度,盡快形成覆蓋面廣、效果明顯的扶貧主導產業,爭取通過高質量發展確保按期脫貧出列。對曲陽、唐縣、順平、淶水、易縣、望都、博野等7個已摘帽或退出縣,則繼續鞏固產業覆蓋成效,提升產業覆蓋質量,增強扶貧產業發展效益,完善利益聯結長效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收益穩定。對其他13個非貧困縣,規范提升產業布局、利益聯結、檔案管理等基礎工作,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參與產業、參與勞動,增強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提高產業帶貧質量。
搭建平臺有支撐。繼續支持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扶貧產業園建設發展,打造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特有品牌,開展“共享山莊”“共享農莊”試點并取得新進展,發揮京津冀產業扶貧共同行動等產業扶貧平臺作用。2019年,全市扶貧產業園達到100個,省級精品園區達到7個,新創建10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各縣(市、區)要在涉農項目、整合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扶貧產業園集聚,建設規模生產基地和三產融合基地,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帶動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培育主體有引領。大力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實施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產值倍增計劃,農業產業化增信基金向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傾斜,貧困地區重點龍頭企業規模、產值明顯提升,帶動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有條件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全覆蓋,鼓勵非貧困縣(市、區)貧困戶以宅基地、耕地等固定資產和扶貧資金量化資產參股入股合作社,直接或間接參與產業項目增收。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推進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2019年每個貧困縣要建設1個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拓展服務有保障。積極培育各類服務主體,為貧困戶提供生產性服務。支持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帶動貧困戶發展規模經營。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為貧困農戶開展生產服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推廣土地托管服務模式,支持開展全程托管、關鍵環節托管,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壯大集體有后盾。找準強化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產業的楔合點,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積極推動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強“三資”清產核查,建立完善管理平臺,在確權登記基礎上,逐步明晰各項產權功能。通過提升管理服務水平,用活用好現有政策,創新經營模式,利用多種渠道增加集體收入。
此外,該市還將結合貧困地區和非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重點實施設施蔬菜、食用菌、中藥材、小雜糧、特色養殖、特色林果、旅游、電商、科技、光伏、家庭手工業、農產品加工等12大產業扶貧工程,實現“長短結合、多點支撐、全面覆蓋”,助力貧困群眾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