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新媒體記者 于仕越 周亞彬
4月22日早上7點,正定縣塔元莊村的李彩芳在干凈、亮堂的廚房里忙碌著,為家人準備早餐。這是一家人搬進樓房的第十個年頭了,說起如今這好日子,李彩芳藏不住的喜悅。
“媽,別收拾了,吃飯吧!”李彩芳的母親黃菊梅就住在樓下,老人家是村里出了名的干凈人,沒事就上來幫著閨女收拾屋子,“原來住平房的時候,家里怎么收拾都不咋干凈,那土順著窗戶縫就進來了。”
黃菊梅回憶說,住平房最怕過冬天,那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自己燒煤取暖,把煤背到屋里,又要往外背煤渣,“一天洗十次手,也不見干凈。自從住進樓房,村里都是集中供暖,告別了煙熏火燎的日子,每天洗一次手就很干凈。”
說到洗洗涮涮,黃菊梅的話匣子算是打開了,“那時候冬天洗個衣服可是費勁了,院子里的水管一晚上就凍瓷實了,天天要拿開水燙,燙不開就沒水,好不容易燙開了,那水涼的都能滲到骨頭縫里。”說著話的工夫,她又擰開了廚房的水龍頭洗起了菜,“你看現在這水管,隨開隨有水,想啥時候用就啥時候用。”
雖然已經73歲高齡,但是黃菊梅的身子骨卻很硬朗,手里洗著菜,心里還惦記著去跳廣場舞的事兒,“外邊有點小雨兒,要是以前我可不敢出門,坑坑洼洼的出去就是兩腳泥,現在不怕,村里的路都是柏油路,平平整整的,樹葉綠了,花兒也開了,出去逛逛心里痛快。”
招呼一家人吃過早飯,李彩芳要送女兒去城里上學,“原來俺們村兒都是沙灘地,到城里都是走鄉間土路,繞來繞去還不好走,去趟城里得走一小時。”現在村里有了直通縣城的公路,李彩芳送孩子上學騎電車一刻鐘就到了。“我們家一兒一女,兒子在韓國留學讀研,女兒在正定縣城上初一。要是原來,我可不敢想能供孩子出國留學。現在我們真正過上了總書記說的小康生活。”
2013年7月11日—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基層調研的第一站就是塔元莊村。“那天上午10點多,總書記就來了我們家。”時間已過去5年多了,回憶總書記和自己一家三代人坐在沙發上,算家庭賬、嘮貼心話的場景,李彩芳依然興奮地搓著手說, “總書記說的都是家常話,我們也就有啥說啥,但是心里那個高興勁兒,現在做夢都能笑出聲來。”
在塔元莊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村里的發展提出四點希望—— “農業做成產業化、養老做成市場化、旅游做成規范化、提前實現小康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塔元莊村通過集中流轉土地,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了集農業生產、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現代科技示范園,創辦了電子商務產業園,村集體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現在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開上小轎車,住進了樓房。家里的水費、物業費、取暖費,都由村里負擔,不用我們個人掏錢。”李彩芳現在村辦企業里做保潔工作,愛人在城里做焊工,倆人每年有六萬多元的收入。家里的3畝土地流轉給了村里,每年收入6000元,到年底村里還給每個村民發放1000元分紅。
“我看著這么漂亮的家心里就高興,你看我繡的這個畫,就是‘家和萬事興’。”黃菊梅指著客廳墻上的十字繡對記者說,她跟女兒一家如今住的都是127平方米的三居室,家里亮堂,村里也漂亮,不用干農活兒了才能閑下來繡個花,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什么叫小康啊,現在就是小康,這是我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