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省文物研究所主辦的“2018年度考古業務匯報會”在省會舉行,來自省內外的24支考古隊帶來我省田野考古最新成果,接受來自國內外百余位專家學者檢閱。其中就有雄安新區考古成果匯報,快來看看!
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作為一項艱巨、浩大而系統的考古工程,由省文物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在2017年工作基礎上,于2018年3月至8月對新區起步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勘察和試掘,取得豐碩成果。
雄安新區淶城東遺址出土陶器。省文物研究所供圖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考古完成了48處遺址、墓地的勘探,勘探面積213.5萬平方米。”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站護介紹,勘探結果表明,南河遺址、淶城村南遺址等16處遺址文物埋藏較為豐富。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選取多處古遺址或墓葬進行小范圍試掘,發現漢代、隋唐、魏晉、宋遼、金元、明清時期遺存。省文物研究所所長張文瑞表示,此次勘察試掘,有利于全面了解遺存埋藏狀況、本體特征,有助于優化遺存分級,為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利用和考古工作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容城縣南陽村的南陽遺址,2018年考古收獲頗豐。“發現1處西周、春秋遺址,解剖2處戰國夯土城垣遺存,出土遺物以陶質、骨質、銅質、鐵質最常見……”南陽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張曉崢介紹,現初步確定了南陽遺址文化遺存縱跨年代。更重要的是,此次考古發現的戰國中晚期夯土城垣,為尋找春秋早中期燕桓侯遷“臨易”城邑,提供了重要線索。
匯報會上,專家們指出,雄安新區是一座希望之城、未來之城,2018年雄安新區各項考古工作科學有序,不僅充分運用了數字化信息采集技術,且為雄安區域東周、漢代城市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載體和范例,進一步推進了白洋淀區域生態環境演變、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研究等工作,為延續新區歷史文脈、服務新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