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去年11月份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降塵監測結果,按降塵量由小到大排列,石家莊市位列第三。同時,河北省內6城市降塵量列最好前十。
根據監測結果,省會以平均降塵量3.3噸/平方公里·30天,在“2+26”城市中與晉城市并列第三;月平均降塵量同比下降55.4%。同時,省內的滄州、保定、衡水、邯鄲和唐山等5城市,均位列前十。
據了解,按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要求,“2+26”城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于9噸/平方公里·30天。
不少人可能對“降塵量”這個指標不太熟悉,特別是對于已習慣PM2.5等空氣監測常見指標的市民來說,看到這個“降塵量”監測結果時難免有點好奇。其實,這個監測由來已久。
環保專家解釋說,大氣粉塵自然沉降量監測是開展較早的大氣污染物例行監測項目,后來由于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發布,大家更關注PM2.5、PM10等污染物,但降塵監測一直是空氣質量監測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這位專家說,降塵又稱“落塵”,是指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氣顆粒物,其粒徑多在10微米以上,計量指標單位為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上地表沉降物質的量。降塵量反映了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據介紹,降塵量與工地、道路、堆場等城市塵源的對應關系非常明確,也就是說,降塵量直接反映城市揚塵管理的效果。降塵量對城市管理的意義非常重要,監測并發布這些數據,將有力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效能。
同時,PM2.5來源復雜,有一次生成也有二次生成。研究表明,降塵可以產生更小的顆粒物,成為環境空氣中各類二次反應的載體。因此,減少城市降塵,同樣是保障群眾健康、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此次是生態環境部第二次公布“2+26”城市降塵監測結果,第一次是在2018年12月。自2019年起,環境部將每月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三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降塵量監測結果。(記者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