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黨政辦公室印發《雄安新區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方案(2018-2022年)》提出,雄安新區將強化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污染防控和企業拆除活動全過程監管,加快整治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推進“智慧土壤”建設,開展重點區域試點示范,改善老河頭鎮、蘆莊鄉等局部區域土壤污染問題,提升大河鎮、大王鎮、平王鄉、三臺鎮等區域土壤生態系統質量,探索建立具有雄安特色的“健康土壤”先行區,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保護優先,防控新增污染。緊密結合雄安新區發展規劃,加強空間布局管控和產業發展導向性設計。建立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有效切斷土壤污染來源,切實防范新增土壤污染。通過建立土壤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等方式,強化環境準入和日常監管,嚴格落實現狀調查、總量控制、達標排放。
分類施策,實行精細化管理。將先行區劃分為清潔區、風險區、污染區,實行土壤環境分區精細化管理。對風險區,集中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和整治,管控重點區域土壤環境風險;對污染區,優先開展風險管控或治理與修復,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管控再開發利用污染地塊環境風險,探索區域“健康土壤”管控模式,為土壤環境質量改善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提供先行實踐。
夯實基礎,創新管理模式。強化雄安新區土壤環境長效監管機制建立,設立土壤環境管理專門機構,推進“智慧土壤”建設,提升土壤環境監管監測能力,探索建立污染地塊聯合監管、土壤污染防治項目規范化管理、土壤保護生態補償、投融資創新等機制,全方面探索符合雄安新區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模式。
方案提出,新區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
——實施土壤環境分區管理,打造“健康土壤”先行區。探索“健康土壤”防治模式。實施土壤環境“一張圖”管理,對清潔區,以維護和提升土壤生態系統為核心,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促進土壤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對風險區,以控制污染傳輸途徑為核心,嚴控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對污染區,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開展污染土壤風險管控或治理修復,探索“健康土壤”防治模式。
——開展集中排查整治行動,管控重點區域污染風險。結合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以土壤污染問題突出區域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通過現場勘查,明確周邊環境狀況、現有和歷史遺留工業企業基本情況、農業生產情況、主要污染類型、影響范圍等信息,建立在產和關閉搬遷歷史遺留污染源整治清單。對土壤污染重點區域隱患進行排查,開展土壤污染重點區域周邊污染源整治。
——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有序推進“無廢雄安”建設。探索“無廢雄安”長效監管機制,優化新區固體廢物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相關部門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轉移、利用、處置等環節的部門職責邊界,加強協同監管能力。以源頭管理精細化、貯存轉運規范化、過程監控信息化、設施布局科學化、利用處置無害化為要求,探索新區固體廢物全程管理模式。健全新區固體廢物統計制度,統一工業固體廢物數據統計范圍、口徑和方法,建立完善農業廢棄物、建筑垃圾統計方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鼓勵工業企業采用先進生產工藝,促進固體廢物減量和循環利用,嚴格控制新(改、擴)建固體廢物產生量大、難以實現有效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項目。
按照方案,到2020年,新區啟動區和起步區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先行區土壤環境監管機制基本建立,完成一批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典型示范工程和現有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整治,問題突出區域和在產企業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智慧土壤”基本建成,實現“一張圖”管理。到2022年,先行區土壤環境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土壤環境質量得到初步改善,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智慧土壤”全面建成,“健康土壤”先行區初步建立。到2035年,先行區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土壤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健康土壤”先行區全面建立。(記者原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