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張家口訊(記者 鄭世繁 實習生 何丹丹 通訊員 康怡)近日,記者來到張家口市萬全區下西灣村,平整、潔凈的道路延伸每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墻畫滿目皆是、格外醒目,剛下地勞作完的農民們,雖汗水、泥土掛在臉上,但個個喜氣洋洋。
趙芝悅查看果樹長勢。記者 鄭世繁 攝
而讓下西灣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領路人正是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趙芝悅。13年來,他把一個貧困、落后的山村變成了有產業、有鄉愁、幸福指數高的新農村,并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現年64歲的趙芝悅,標準的農家大漢,身材魁梧,目光堅毅,謙遜低調,直爽利索,滿臉的皺紋是他歷經風雨的滄桑印證。
因家境貧困,1967年,年僅12歲的趙芝悅只念了三年半書就在村里勞動,一干就是10多年,大小農活全會,成了種地的行家里手。1978年,改革開放剛開始,他抓住這一機遇,決心走出去闖一闖,在當時的萬全縣第一建筑公司當了一名建筑工人,從基層的一名小工干起,砌磚、抹灰樣樣都行。1983年,他辭掉穩定的工作,開始幫別人打理建筑工程。1985年,30歲的趙芝悅組建了自己的建筑隊,干起了大小工程承包,后又相繼涉足餐飲業、電氣焊、機械加工等行業,并于1998年創辦了自已的機加工公司,靠滾雪球的效應,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到2005年,他的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鑄造、鍛造、精加工等車間,年加工能力達500噸的企業,不少村民來企業打工。
下西灣村是萬全鎮的老大難村,全村185戶437口人中,耕地只有1120畝。2005年前,村民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
“收入不菲,風風火火的個體戶不做,為何要接這么個窮村?”面對記者的提問,趙芝悅道出了原委:“剛開始我也不想接,家屬更是不同意,但我們全村絕大多數人姓趙,大部分都是親戚,后來村民都來我家里做工作,推不開大家的面子,我就走馬上任了,既然大家信任我,我決心試一把。”
村里道路硬化,專業環衛公司清潔。記者 鄭世繁 攝
村民健身廣場。記者 鄭世繁 攝?
村老年活動中心。記者 鄭世繁 攝
2013年,他提出將土地流轉出來種植蘋果、海棠、山楂,遭到幾乎所有村民的質疑,趙芝悅毅然作出決定,把自家的、流轉來的50畝地,試種起了八棱海棠、國光蘋果等。
2016年,示范園種植成功后,他心里有底了。他以村集體為單位流轉了村民的土地,每畝流轉費高達1000元,流轉土地268畝,打造起了林果小鎮,建了100畝苗圃、168畝海棠、富士蘋果、山楂、榛子樹等,村里還有9名勞動力常年在林果小鎮打工。到去年底,全村有59戶貧困戶脫貧出列。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他又將目光投向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在林果小鎮內開辟了觀光采摘區,民俗游樂園、休閑垂釣池、觀景避暑區等。目前,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山村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吸引了張家口、晉、蒙周邊區域的游客前來觀光。
趙芝悅作為一名黨員,他時時把自己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當干部13年來,沒有在村里下過一筆飯費,他為村民墊付的物質、資金他從沒記過賬。
村民趙萬軍對記者說:我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也有新變化,蓋起了四間新房,今年,我兒子也娶上了媳婦。”
趙芝悅到村民趙萬軍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記者 鄭世繁 攝
他把村里當成家,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夏天,他每天早上5點不到就到村里的地里,看看哪家的地需要澆地了就電話通知哪家,轉完一圈后,已是早8點多,他又忙著給村后的休閑垂釣池補水、路邊綠化帶澆水。
村里13年來,沒有一戶鬧過事,也沒有發生過治安案件。
趙萬成激動地對記者介紹他家危房改造的情況。記者 鄭世繁攝
62歲的趙萬成說出了原因:“過去,村里清天一身土,雨天滿身泥,現在,村里像公園,種地收入有保障,我們種地比過收入至少增加50%,再說,他公平公正,就拿打好的機井來說,他讓村民平價澆地,村里不收任何承包費,我們村澆一畝地比別的便宜的多了,我們負擔小多了。
他的手機里存了所有村民的電話,更是把村民遇到的困難當成自己的事解決。
在村黨支部采訪時,村民找上門請趙芝悅幫忙銷售杏,趙芝悅又是幫忙聯系包裝盒又是幫忙聯系銷售渠道。
村里打造的特色民俗旅游區。記者 鄭世繁 攝
村里打造的特色民俗旅游區。記者 鄭世繁 攝
村里打造的特色民俗旅游區。記者 鄭世繁 攝
村里打造的特色民俗旅游區。記者 鄭世繁攝
眼下,趙芝悅想的更多的是村里未來的發展,他決心走集體化經營之路,以合作社的方式再擴大苗圃和采摘園規模,讓村民成為有租金、薪金、股金的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