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杖子村共有345戶、1130口人,其中貧困戶占60%,人均耕地不足0.8畝,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傳統農業和外出務工,是典型的國家級貧困村。
“咱朱杖子,再也不是那個靠天吃飯的窮地方了,現在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村民各個臉上喜滋滋,指指駐村工作組的辦公室,“變化就是從駐村第一書記孫娟和她的組員來到咱村來的那一天開始的。”
村民嘴里說的孫娟,是秦皇島市體育局到朱杖子駐村幫扶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
2016年2月,孫娟開始了駐村工作,從此,幫助朱杖子這個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沉甸甸的責任,便抗在了她的肩上。
她撲下身子、腳踏實地,團結和帶領村兩委班子一起奮力拼搏、攻堅克難,帶著村民攻克洪險,修繕村容村貌,尋找致富項目,只用了1年多,就實現了全村90%以上的貧困戶脫貧,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0多元增長到3730元。
眼下,一座多家企業投資超過5000萬元的紡織產業園工程正在投入建設,一座“村口的產業園區”漸漸成型,朱杖子村脫貧致富的腳步日漸加速,向小康階段發起了沖刺。
孫娟給村民引進的織布機,農閑時讓婦女織布增收。祖迪攝
攻堅先攻心,用真情付出換回村民真心擁護
剛入村時,孫娟準備先找村民了解情況,根據產生貧困的原因“對癥下藥”。但大家卻對她愛答不理,不久,孫娟就聽到了這樣的風涼話:“咋還派個女干部?一個城里女人能干啥?”
孫娟咬著牙在工作日志上寫下這么一段話:“人都是有責任的,作為一名黨員,又是第一書記,我沒有理由不去努力,女人!依然能夠扛起這份責任。”
為了開好頭,獲取村民的信任,她和工作組同事,學習理論、研究政策,田間地頭了解情況,走家串戶查找窮根,入村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全村所有貧困戶的走訪,做到村里的“大事小情、家長里短”都了然于心。
許多工作還沒開展,一場艱難的考驗就來到了孫娟面前。
2016年7月20日,全村得到預警,青龍將降下一場罕見的暴雨。當時,村里有三萬多斤優質麒麟瓜還在地里,是很多家庭整年的收入來源,如果暴雨肆虐,這些瓜就可能全部爛在地里,老百姓急得直哭鼻子。
“這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孫娟別提多上火了,“我跟自己說,別著急,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們村避免這場損失。”
冷靜下來后,孫娟想到了一個辦法,她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求助信,想緊急賣掉地里的瓜,把它發布在網絡和微信上后,迅速引起了社會極大關注。當天下午,一場愛心西瓜義賣活動就在秦皇島市區發起了,受災的3萬斤西瓜被一搶而空,挽回經濟損失近4萬元。
期間,孫娟連續半個多月一直堅守在駐村辦公室里,密切關注著村里的情況,跟村民們一起對抗大暴雨的侵襲。
這次經歷,讓孫娟更加得到村民信任,工作開始進入正軌。
隨后,孫娟與工作組同事們開始變著法兒地帶大家到培訓班去學習手工紡織、月嫂服務、板栗剪枝。與此同時,他們尋機會、找資金,在全村開工建設引水上山工程17處,解決了全村所有板栗園的灌溉問題,徹底改變了村里幾十年來山上缺水的落后狀況。
2017年春節前,貧困戶飼養的200頭年豬還在愁銷路,工作組又從臘月一直忙到大年三十,從宣傳推銷、聯系客戶、定制包裝到裝車送貨,全程參與,終于換來了80多萬元沉甸甸的“過年錢”。村里貧困戶的孩子罹患腦瘤無錢救治,孫娟便帶著工作組發起愛心籌款,募集了十多萬元的“救命錢”……
雪中送炭的實質性幫扶在第一時間拉近了村民和工作組的距離,村民們被孫娟這位“女干部”的真情付出深深打動。
扶貧先扶志,用示范引領提振村黨支部士氣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是駐村幫扶的首要工作。”孫娟對記者說,為此,她便帶著村民黨員積極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通過集中理論學習、重溫入黨誓詞、開展主題討論等形式提升黨員的先鋒模范意識,引導黨員在各項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兩年多以來,為了使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致富“帶頭人”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找準路徑,提升他們引領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等方面的能力,孫娟與工作組同事一起多渠道整合資源、全方位謀劃項目,多次帶領村民到縣內外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實地觀摩優質項目,提振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在大家的努力下,朱杖子村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引領產業發展和項目推進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了“四位一體”村級組織架構,“明顯感覺到朱杖子的民心齊了、村干部的干勁足了,水平高了,我們有了一支‘富有戰斗力、永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孫娟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增收先增業,用產業項目保脫貧致富奔小康
如何用工業化理念改變村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盡快引進增收產業項目為村民創造具有長期穩定收益的就業崗位,實現更多人的致富奔小康,是孫娟所在的工作組和村兩委班子每天都要琢磨的“大事情”。
2016年,村里開始發展手工家織布、手工粘花、服裝加工,三項家庭手工業項目,不僅成功帶動了6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更重要的是通過產業項目改變了村民們“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增強了大家通過勞動增收致富的決心。
紡織廠內部。祖迪攝
2017年3月,工作組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江蘇一家大型現代紡織企業老總是青龍人,有回鄉投資的想法,便第一時間與他取得聯系,進行對接,并在一周內前往江蘇完成了項目考察。
充分了解到該紡織項目屬于投資強度高、產值高、利稅高、勞動密集型、無環境污染的好項目,孫娟開始更加積極地與企業老總溝通招商想法,針對企業提出的十幾條落實投資的實際問題,她與工作組同事一起到市、縣、鄉各項目主管單位咨詢政策、尋求支持、破解難題。
當企業老總看到他提出的問題在一周之內就全部得到了滿意答復時,他驚訝了;當村兩委班子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30畝項目用地的征地時,他震撼了;當聽到孫娟說“我要做朱杖子村永遠的第一書記”時,他感動了,他當即下定決心——投資朱杖子村。
項目正式投產達效,僅僅5個多月的時間,工作組就協助企業完成了項目選址、各項手續辦理、廠房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員工培訓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這個項目的成功落地,是工作組及村兩委班子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結果,現在已經有多家外地紡織企業慕名而來,與我們洽談投資意向。”面對成績,孫娟淡然地說。
如今在朱杖子村,一個依托‘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建立起紡織產業園區,已漸露雛形。
不久的將來,這里的村民不僅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而且可以實現既拿薪金又領股金還得租金的長效增收,朱杖子將徹底丟掉貧困的“帽子”步入全面小康。
“園區建在家門口,打工不再往外走。扶貧車間顯身手,脫貧致富有奔頭。”省扶貧辦王留根副主任來朱杖子考察工作時,振奮地這樣評價。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北方最大的坯布集散地。”朱杖子村美好的明天在孫娟心中一點點描繪。
眼前的這個30出頭的年輕人,在“苦心志、勞筋骨”的駐村扶貧工作中,豐富著人生閱歷,也磨練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奉獻的情懷。
如今,孫娟已經交出了一份扶貧攻堅的階段性答卷,這答卷上的藍圖,正在讓小村嬗變成新的模樣。
動情話語:
咱朱杖子,再也不是那個靠天吃飯的窮地方了,現在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
人都是有責任的,作為一名黨員,又是第一書記,我沒有理由不去努力,女人!依然能夠扛起這份責任。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是駐村幫扶的首要工作。
我們有了一支‘富有戰斗力、永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北方最大的坯布集散地。
長城評論:
孫娟著力通過靈活多樣的吸引投資方式,支持產業發展和貧困戶脫貧,變“輸血”為“造血”,激活貧困戶內生動力,努力探索產業化、市場化扶貧新路。推動以合作共贏為目的的市場化產業扶貧模式,構建地方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
發展一批關聯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的產業,推動整體區域發展,提升其經濟的自我發展活力,從而建立起長遠的、優效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扶貧。孫娟,好樣的!
(據長城網、河北新聞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