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王淵)趙克琪,男,生于1955年11月,安新縣端村人。現為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藝術攝影家學會理事、保定攝影家協會理事、第一任安新白洋淀攝影家協會主席。幾十年來,他的作品多次被《光明日報》《中國旅游》《河北經濟日報》《河北畫報》等幾十家報刊發表;雄安新區設立后,他拍攝的作品被大型畫冊《雄安記憶》和中國集郵總公司首發的《河北雄安新區設立紀念》郵票采用。日前,記者采訪了趙克琪。
記者:你是從何時喜歡上攝影的?
趙克琪:從上小學時就非常喜歡美術課,也為我以后從事攝影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藝術都是相通的,只不過畫畫是真實生活的再創作,攝影是真實生活的再現而已,二者都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上高中時經常看我的老師拍照,沖膠卷、洗相片,覺得神秘又有趣。參加工作以后,1976年我有了第一架屬于自己的海鷗牌4A雙反照相機。那是在大連工作的大哥省吃儉用花了125塊錢用購物券給我買的。那時候一個月才掙30多塊錢,買一個120的黑白膠卷要8塊錢,只能拍12張照片,拍完后還得買沖膠卷和洗相片用的藥品、相紙等,實在玩兒不起。
到了1996年每月工資漲到了近千塊錢,自己買了一架單反相機,那個時候也有了135彩色膠卷,拍片也逐漸多了起來。為了學習更多的攝影技巧,還訂了《中國攝影報》《大眾攝影》《攝影世界》《攝影與攝像》等報刊自學攝影知識。數碼相機剛開始盛行,2004年我又換了一架入門級的數碼相機。隨著社會的發展,照相器材不斷更新換代,加之網絡的出現,人們交流起來更加方便,對快速提高拍攝水平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記者:請你談談從事攝影的經歷或者有趣的故事。
趙克琪:多年來,身背相機肩扛攝影器材,披星星、戴月亮;迎朝陽、送晚霞;戰嚴寒、斗酷暑;頂風雨、踏冰雪;“上天、下淀”,不知把白洋淀量了多少遍。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樣堅持著,就為拍到最好最美的照片。
2013年3月20日上午,一場鵝毛大雪不期而至,快到中午時我看到遠處有晴天的意思,急忙背起相機在街上叫了一輛摩的直奔離縣城最近的淀邊村莊,抓拍難得一見的春雪。到了淀邊不一會兒大雪停了,遠處露出了藍天,在白云的映襯下顯得天更藍,淀水更綠。我迅速打開鏡頭蓋設定好相機參數,找好拍攝的角度,咔咔咔一個勁兒地狂拍起來。20多分鐘后雪完全融化了,小島上、漁船上、柳樹上以及遠處葦地里的白雪和白洋淀里的漁船一起永遠定格在了我的鏡頭里。
為了拍到水鳥抓魚吃的精彩鏡頭,我帶著方便面、火腿腸和幾瓶礦泉水,早上6點多鐘讓船工送到水上看網箱的窩棚里。窩棚里面只有1米多高,我只能蜷縮在里面,一動不動全神貫注地盯著水鳥喜歡落腳的地方,一呆就是一整天,連個瞌睡都不敢打,就怕錯過精彩瞬間。
有一年盛夏的一天,安新最高氣溫38℃,我和幾個影友去荷塘里拍須浮鷗育雛的鏡頭。烈日當頭,曬燙了船板,我們只能蹲在船上拍。汗水順著臉頰不停地往下淌,雙眼模糊了,渾身都濕透了,鷗鳥時不時在頭頂上盤旋,一會兒朝頭上啄幾口。當拍到鷗鳥忽閃著翅膀喂小鳥的瞬間,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所有的付出都覺得是值得的。
記者:這些年來,你在攝影上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趙克琪:幾十年來,我利用業余時間拍攝和記錄了大量白洋淀秀美風光、風土人情及在白洋淀地區活動的水鳥類照片。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幅作品在《光明日報》《中國旅游》《河北經濟日報》《河北畫報》等幾十家報刊發表。另有多幅作品被省委外宣局、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編著的《風華河北》大型畫冊、《河北畫報》以及保定市委宣傳部、保定新華書店共同策劃編制的大型畫冊《雄安記憶》等收錄。
2010年由國家郵政局郵票服務中心監制,河北省郵資票品局、保定市郵政局發行的國家5A級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紀念郵折16張面值80分的郵票及郵折封底、封面、封套,所有圖片全部也是我拍攝的作品。2017年8月,兩幅白洋淀風光圖片由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的雄安個性郵票選用;2017年12月22日,由中國集郵總公司首發的《河北雄安新區設立紀念》郵票里的主要元素白洋淀風光圖片也是由我拍攝。
記者:雄安新區的設立,對你這位老攝影工作者來講意味著什么?
趙克琪:2017年4月1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設立雄安新區,我感到非常激動也備受鼓舞。作為一個雄安新區人,感到無比榮幸和自豪。
我有一個誓言:立足當地,拍好家鄉。一定要把熟悉、熱愛、養育我的這片土地——“華北明珠”白洋淀拍好并宣傳出去,讓更多人看到白洋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秀美的自然風光。我有責任也有義務用我手中的鏡頭,繼續記錄、見證雄安新區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變化,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影像資料,為雄安新區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