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袁莉, 1983年生人,從小生長在山東聊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2012年,她和丈夫攜手走進婚姻,開始了她在青龍縣涼水河鄉救軍炮村的生活。
她的公婆都已近古稀之年。公公患有腦血栓后遺癥,連走路都摔跟頭,更做不了農活。婆婆也是病體纏身,三十歲時切除子宮,八年前又患白血病,導致家里債臺高筑。盡管那時她已懷孕數月,但更加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艱辛,從未懈怠過對公婆的照料。做飯、喂飯、熬藥、喂藥、洗澡、擦身、洗衣服……日復一日,整整一年半,婆婆終于能夠生活自理了。把婆婆從死神手里拉回來,這是她最驕傲的事。婆婆說是兒媳婦給了她第二次生命,村里人說是好兒媳的行為感動了上蒼。但袁莉卻說,百善孝為先。是公婆給了她盡孝的機會,是這一家人的和睦給了她堅持的信心和勇氣。
天有不測風云。2017年正月,一場意外車禍奪去了丈夫的生命,家里的頂梁柱沒了,她的天塌了!更為揪心的是,本已離異的大伯哥也于三個月后相繼去世,撇下年僅十四歲的侄子。這讓整個家庭雪上加霜。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無依無靠。不時有風言風語傳進她的耳朵,很多人認為她會撒手而去,她們家將就此垮掉。面對眾人的非議,她無心也無力辯解。但她知道,現在她是家里唯一的指望。她不能倒下,更不會放棄。唯有更加盡心盡力地照顧公婆和年幼的孩子,把家撐起來,把日子過起來,才能讓天堂里的丈夫放心,才能贏來家人、親屬和鄉鄰的信賴。從此,她把淚咽進肚子里,將微笑洋溢在臉上,鼓勵自己更加堅強地面對生活。
痛失二子是對二老致命的打擊。原本體弱多病的公婆更加茶飯不思,她時刻不離左右,看著他們吃下,她才端起飯碗。公公經常需要輸液,婆婆也要每天打維生素B12,村里沒有醫療點,看病最近也要到六七里之外的六珠坪村。為了節約開支,也為了方便,她跟赤腳醫生學會了打針輸液,又跨過了人生的一道難關。除了照顧好公婆,一天的重要任務要屬照顧五個孩子了。他們是整個家族的希望。孩子們都在成長的關鍵期,她不能讓他們受委屈。做飯時,她總會多做出一些,不能讓孩子不敢吃;換季的時候,哪怕是借錢,她也要到集市上給孩子們買上合適的衣褲。為了管孩子學習,有時她也會很嚴厲。但孩子們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她家的炕上、飯桌上,經常是圍得滿滿的。經常有人說她傻,自己家的倆老仨小就夠操心的了,為什么還要管叔伯家的孩子呢?她心里清楚,她的孩子沒有了爸爸,還有媽媽;大伯哥走了,侄兒還有爺爺奶奶;可是叔伯大哥家的侄兒侄女想見父母一面都難??!將心比心,侄兒侄女們更可憐,更需要多一份疼愛,她要用無私的母愛,使他們感到家庭的溫暖,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她一直在心里默默的想:盡管自己苦一些,但只要再省吃儉用一些,再多操心一些,咬咬牙再堅持幾年,孩子們就長大了!她始終認為:能做五個孩子的媽媽,這也是她的福氣!
山地是家里僅有的經濟來源。她學會了推手推車,學會了剪枝,學會了養羊、放羊……如今,種地、鋤草、打藥、放羊,這些活兒她都能做得來??臻e時間,她就編拖鞋、納鞋墊來貼補家用。盡管每天晚睡早起,日子過得很不容易,有時甚至感到很累很累,但她并不覺得苦。在她心里,只要家人平安、健康、開心,付出再多都值得。
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所做的也都是一些普通平凡的事。但正是這種平凡書寫了她面對困境的堅韌,面對羸弱公婆的孝道,面對年幼孩子的母愛和新時代青年女性的責任擔當。3月7日,秦皇島日報在一版顯著位置以《暗香浮動山野花—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鄉救軍炮村好媳婦》為題刊發了她的感人事跡,秦皇島晚報也專門制作了視頻《公婆的好閨女,五個娃的媽》予以宣傳報道。事跡感人,視頻淚奔,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2018年“三八”婦女節,她的德孝事跡被青龍縣婦聯評為最美家庭,受到縣婦聯隆重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