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報道,一些商業機構在國家醫保資金上,打起了黑心算盤,變著法兒賺老百姓的保命錢。比如,在海南省三亞市的部分醫保定點藥店,醫保資金被用來購買床單被罩、衛生紙等生活用品,生意很是紅火。(3月27日央視財經)
根據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醫保定點藥店,雖有藥店的招牌,卻將生活用品放在貨架上售賣。而商品的價格比一般要高,消費者明知如此依然要充“冤大頭”,有消費者竟然表示“我是拿醫保卡買,醫保卡的錢,不花就作廢了”。經過進一步了解,才發現這其中的問題在于異地結算上出了問題:部分定點機構和個人騙取套取醫保基金,甚至少數自然人涉嫌通過虛假異地發票等方式騙取醫療保險基金。
目前,外界還不清楚這樣的問題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還需要相關部門的進一步調查,但不論如何,圍繞醫保資金展開的特殊利益現象必須制止。
首先,在異地結算的流程中不應該存在漏洞。去年,人社部曾就醫地目錄、參保地政策、就醫地管理等問題明確表態,這些問題與跨省就醫有關,與之相關的醫保異地結算問題也就成了現實可行的事情。正是,這項便民政策如果不能落到實處,可能會造成相反的效果。比如,一些群眾的醫保資金被騙取套取,而監管部門的懶政和庸政又無力阻止類似事情的發生,甚至一些持有醫保卡的用戶都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合法權益,即使利益受到損害,也難以討回公道。
其次,醫保資金的保障工作要和相關的醫保制度改革相配合,做到此制度籌劃和政策落實的密切結合。目前,我國的醫保制度在醫療資源配置上仍有較強的非市場性,但由政府提供必要的醫保制度保障仍很必要。
這一來是因為它可以消除純粹的市場配置帶來的保障不公平、資源傾斜不合理等問題,二來還能起到監督和監管的作用——當然,政府行為本身也需要被監管,但國家給予民眾健全的醫保制度仍是基礎。醫保資金和市場的關系仍需厘清,決不能出現政府和市場各自管一攤卻無力保護民眾權益的現象。
而且,要尋找醫療機構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之間的平衡點。就像在日常生活里的買藥、看病問題,人們既是消費者,但更有非常現實的健康需求,這就需要加強醫療機構(包括售賣藥品的商業機構)和參保民眾之間的合理聯系,用科學的管理來引導相關機構的行為,來保護更多醫保保護對象的合理權益。
這件事或許還會得到媒體的跟蹤報道和觀察,想必會給廣大民眾一個合理的答復。此案引起的思考是不會停止的,如何更好地處理與醫保資金有關的各種復雜問題,依然考驗著社會多方面的智慧和勇氣。(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