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引領轉型升級
——河北發力提升農業供給質量①
編者按: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省著力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今日起,河北日報推出《河北發力提升農業供給質量》系列報道,反映河北省利用春耕春管的有利時機,大力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有益探索。敬請關注。
3月23日,在寧晉縣九河現代農業園區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無人植保機為農作物噴灑葉面肥。記者趙永輝攝
隆堯縣南汪店村村民武軍祥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今春,他經營的1000多畝小麥長勢良好。這兩天農技人員測了一下墑情,大部分地塊缺墑,于是,武軍祥便打開田里的水肥一體化微噴灌設施,麥苗施肥澆水一次完成。
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我省正在推廣的一項節本增效集成技術,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少了撒化肥環節,每畝節水50-100立方米,每畝增加有效種植面積60-70平方米,可以按作物生長發育需求同步施肥澆水,提高水肥利用率,小麥畝提質增效200多元,很受農民歡迎。
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省順應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的大趨勢,大力提高新技術利用率,加快了不同作物集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圍繞小麥、玉米、蔬菜、棉花、食用菌、中藥材、雜糧雜豆、薯類、油料、水果、生豬、奶牛、肉牛、羊、蛋雞肉雞、草業、特色海產品、淡水養殖等18個產業,我省組建了11個省級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6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這些團隊圍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科技研發和技術集成,制定系統配套的種植、養殖技術模式,并通過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之間的協同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制定解決方案。目前,我省種植的農作物都有了成熟、可推廣的集成配套生產技術,從優良品種到與品種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應有盡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新技術只有被農民掌握并應用到生產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為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我省建設了2675個基層農技推廣站,在108個農業縣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累計培訓職業農民10.36萬人。
如今,談起科技種田,石家莊欒城區農民趙軍海對于農機深松、秸稈還田、播后鎮壓、增施有機肥、水肥一體化、一噴綜防等小麥生產集成配套技術了如指掌。通過集成技術的應用,他種植的“天亮”牌優質小麥紫優5號品質優良,價格高出普通麥2倍多。
有了眾多像趙軍海這樣的農民,把寫在紙上的集成技術變成生產中的實際行動,我省農業新技術利用率大幅提高。
來自省農業廳的信息,2017年我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8%以上,小麥等行種植、一水千斤等節本高效集成技術得到普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農產品品質顯著提升,全省小麥優質率達到73.1%,高于全國10.1個百分點。
如果說,高效種養集成技術,促進了農業節本降耗、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我省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那么,高端智能技術的應用則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每天早晨,石家莊市杜村禾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員牛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中的一款物聯網軟件,查看合作社大棚內蔬菜、熱帶水果生長情況和空氣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各種實時數據。
“只要手機能上網,蔬菜大棚里有點啥事都一清二楚。”牛忠笑著說。
杜村禾苗種植專業合作社是我省首批物聯網技術的嘗試者,他們通過在棚內放置感應裝置,通過網絡直接將大棚內各種數據傳送至電腦終端,技術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分析迅速對大棚內情況進行有效處置,實現技術與生產的無縫連接。如今,合作社又進一步打破物聯網使用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將數據終端從電腦延伸至手機,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實現隨時隨地與蔬菜的實時“對話”。
通過手機操控,可以自動控制棚室的溫度、濕度,實現水肥一體化的自動定量供給、蔬菜病蟲害遠程診斷等,立體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在這里大顯身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進了精準農業發展,合作社果菜病蟲害發生率下降一半,農藥使用減少一半,產品達到綠色食品要求。
如今,我省省級農業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項目已啟動,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全省在6個農業設施蔬菜基地、2個水產養殖基地、6個畜牧養殖基地,實施物聯網試點示范建設。通過試點建設,物聯網技術不僅應用到設施蔬菜、規?;B殖等領域,還用到了大田作物上。
寧晉縣北樓下村渤海糧倉建設工程小麥基地,省農科院技術人員在這里安裝了智能測墑灌溉系統和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科研人員在辦公室電腦上就可以進行田間管理。我省還率先在全國建成智慧農機決策管理信息平臺,成為國內首個實現農機深松作業智能監測全覆蓋的省份。
智慧農業的發展,正在引領我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