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楷模”李保國:30年帶動10萬農民奔小康
導語:“你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丟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你用責任和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變成現實。”12月16日晚,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授予“燕趙楷模”榮譽稱號。 李保國被授予“燕趙楷模”榮譽稱號。楊雅荃 攝 李保國先進事跡走進“燕趙楷模”發布廳 12月16日晚,“燕趙楷模”發布廳在河北電視臺錄制李保國的先進事跡。河北省委宣傳部授予李保國“燕趙楷模”榮譽稱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田向利在錄制前接見了李保國一行。 田向利指出,李保國同志30多年矢志不移,一心撲在太行山區脫貧致富上,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增加、太行山荒山綠化作出了很大貢獻,是扎根山區、脫貧攻堅的時代楷模,是情系百姓、技術扶貧的先進典型,是知識分子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優秀代表。當前我省正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奮力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需要大批像李保國這樣的先進模范。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我省扶貧開發工作要求,以李保國為榜樣,真干、實干、苦干、巧干,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楷模風采】李保國:30年堅持 譜寫荒崗禿嶺生金傳奇 稀疏的頭發打著卷兒,黝黑的臉盤下掛著幾撮胡子,穿著隨意的李保國站在村民中間,陌生人很難看出他就是教授。就這樣一個像農民的教授,卻被譽為山區的“科技財神”。經他培育的富崗蘋果賣到百元一個的“天價”,綠嶺薄皮核桃享譽全國。30多年來,他在太行山區推廣了36項技術,幫農民增收30多億元,帶動10余萬農民脫貧致富。 李保國(資料圖) “山鄉巨變”引路人 李保國,1958年生人,武邑縣人,1981年畢業于河北林業專科學校,一直從事山區林業技術開發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李保國1981年大學畢業后,留校當老師,3個月后就來到了保定農村的教學科研點,從事沙地桑園建設研究,一干就是4年。他驚喜地發現書本上的知識在基地建設中變得生動而鮮活起來。年輕時的李保國一有機會就“往山里扎”,上世紀八十年代,河北林學院、河北農大等一批農林院校的教師和科研人員開始走出校門,走向山區,建立產學研三結合基地。從此,李保國的命運開始與山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李教授的笑容很真誠,語言既簡練又風趣。不難想象,在30年與山區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已經完全融入村民們的生活。 舉家扎根山溝 發誓為禿山植綠 李保國與山區結緣的時候,孩子才4歲。這位大學教師舍棄了8小時安穩的坐班,舍棄了圖書館里靜謐的書香,與同樣從事林業課題研究的妻子一頭扎進了太行山,早上5點起床上山,晚上七八點才返回。山里條件差,上山帶幾個饅頭一瓶水就很滿足了,夜里甚至只能點柴油燈。為了讓禿山變綠,他把自己和家庭全都拴在了大山里,那時候從邢臺山區回家看望孩子和老人,要花費至少3小時汽車車程與7小時的火車車程。為了便于工作,李保國將剛滿4歲的兒子和丈母娘接到了山溝溝里生活。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間房子里,孩子由老人照顧。“我兒子就是在漿水溝里長大的,村民們都管我兒子叫‘小流域’。”直到兒子上小學,李保國才把兒子送回了保定讀書,后來他在內丘縣崗底村扎根9年期間,他又把兒子接到內丘縣讀中學。 鉆研大山秉性 為荒山穿“綠衣” 當時的太行山,水旱災頻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區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貧困。李保國跟課題組的同事們選擇了極度貧困的漿水鎮前南峪村作為開發試點,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前南峪村的山體現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為了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解決種樹難題,李保國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 樹木存活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厚活土層,土從何來,如何保證加厚的土層不被雨水沖蝕,一個個難題在白天的翻山越嶺中,在夜晚柴油燈的陪伴中不斷得到解決,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國的帶領下開始爆破整地嘗試,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術基本形成。而四年后,整套石質山地爆破整地技術體系歷經十年孕育,終于破殼而出。功夫不負有心人。前南峪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從草都長不好的荒山禿嶺變成了“山頂洋槐帶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的“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 培育農產特色 讓亂石崗生“金銀” 1996年8月,內丘縣崗底村遭遇特大暴雨,平地被沖成亂石灘。李保國和同在河北農大工作的妻子郭素萍一頭扎進崗底村。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蘋果套袋、去袋、轉果……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工序在李保國手里誕生了。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的富崗蘋果,獲1999年昆明世博會銀獎,2011年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的崗底村民,如今達2.9萬元。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個縣(市)369個村,帶動7萬多農民走上致富路。如今,國內馳名的“富崗”蘋果,不僅賣出過100元每個的“天價”,而且在2008年被確定為奧運專供果品。過去的“崗底村”,如今的“富崗山莊”徹底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快車道。 1999年,李保國又將目光對準了當時依舊貧窮落后的臨城縣鳳凰嶺。經過周密的現場調查和綜合現狀分析,他說服村民做出決定栽植自己研發的薄皮核桃。10年間,幾十里的亂石崗變成了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李保國研發的綠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也在“花果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2002年,李保國指導生產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賣出了15元一斤的高價,而且供不應求,“綠嶺”品牌享譽全國。走產業化的道路,注重品牌效應,不斷拓展市場,才能穩步盈利。用李保國的話說:“我要做就做產業,把產業做起來,才能可持續發展。” 李保國在綠嶺指導農民管理果林。師春祥 攝 推廣研發 農技惠農家富山民 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栽培技術等30多項標準化林業技術,在與農技人員的交流中,在農技推廣的培訓中,通過李保國樸實易懂的話語,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同時,他瞄準太行山區干旱陽坡充足的光熱資源和具有自然階梯的優勢,開發了干旱山區的高效循環利用技術,將在平原區土地利用率僅為60%以下的日光溫室錯季栽培技術轉移到山區,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達到了90%以上,效益為良田的1.4倍以上。 據了解,多年以來,李保國舉辦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示范推廣總面積1080萬畝,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3億元,純增收28.5億元,一組組數據在李保國不辭辛苦的奔波中不斷更新。 前南峪村、崗底村,富崗蘋果、綠嶺核桃……從太行山到燕山,李保國用自己的30多年,點亮了這一串閃光的名字。 執著追夢前行 圓綠山富民夢 面對河北省特等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等榮譽,李保國淡然處之,他想的更多的還是今后山區農業的發展。李保國說:“全省的技術人員我直接培訓,指導他們掌握適宜的規范化技術,這輩子最過癮的是干了兩件事,一是把我變成農民,二是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我’,這樣科技推廣才能覆蓋全省。” 面對山區治理開發擔子,已年近六旬的李保國準備把今后的工作重心,逐漸放在建立一套完整的示范體系上,至少一個縣域范圍內,要建立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示范基地,每個基地至少兩名技術人員。 透過李保國堅毅的目光,可以看出他信心滿滿。綠山富民的征程遠未結束,他追夢的腳步依舊鏗鏘。在徹底改變我省山區落后面貌、幫助山區農民整體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他依然會執著前行。 (據河北日報、光明日報、長城網綜合) |
關鍵詞:燕趙楷模,李保國,奔小康,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