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教練張春欣:乒乓育人 32年樂享其中
今年7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亞洲少年乒乓球錦標賽中,孫穎莎獲得女子團體冠軍、女子單打第二名。同是7月,在韓國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劉燚代表中國參加乒乓球項目比賽,獲得了男子團體冠軍、雙打季軍、單打季軍的好成績。8月,在江西舉行的全國少年乒乓球賽中,孫穎莎獲得女子團體亞軍、女子單打冠軍。孫穎莎憑借全國少年乒乓球錦標賽單打冠軍的成績,于2015年8月調入國家二隊。 看著弟子們不斷創造好成績,張教練格外開心。而更多的弟子通過乒乓球上了不錯的大學或是找到了好的工作,她同樣喜上眉梢。張教練開心地說:“今年就有位學生,高考五百多分,距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只差兩分,但因為乒乓球加了5分,結果就上了。家長過來,專門向我道謝!” 張教練很樂觀,也格外開朗,她這樣的性格并非一直如此。她說:“干教練最初的那些年,性子特別急,當時一門心思就是要培養未來的國手。后來慢慢看開了,能培養出國手畢竟是少之又少。能通過我的能力和智慧,幫助孩子們成長,有一技之長,并且通過乒乓球能選擇未來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樣是有意義,同樣能體現自己的價值。這樣,心態也就慢慢變平穩了,人也變得更加樂觀起來。” 孩子最缺的是挫折教育 一組接發球練習后,乒乓球散落了一地。為了撿球,有些孩子們頑皮地趴在地板上。看著這一幕,張教練感慨道:“如今很多家里只有一個寶兒,家長寵著,他們不缺吃,不缺享受,最缺的就是挫折教育。練乒乓球,就能很好地給他們補上這一課。” 張教練舉例說:“如果兩個小孩在練球時打起架來,我的做法是,兩人都要受到嚴厲的批評。有位博士后的家長曾和我探討過這個教育的話題,她一度認為這樣做不太公平,應該了解為什么打架,究竟是誰對誰錯。我的觀點是,只要影響正常的訓練,兩個人都有錯。究竟是誰錯在先,必不重要。首先,這能給兩人樹立起大局意識,不能因為個人的小事影響了集體;其二,或許有一方會感到屢屈,那么這種批評就全當一種挫折教育。” “不論做什么事,有絕對的公平嗎?乒乓球比賽出現誤判是很正常的事,難道你就要死要活的?后來,那位博士后的家長,最終認同并支持我的做法。” 張教練稱,每次帶隊打比賽都會要求隊員,無論誰先結束比賽,都不能離開球館,要留下來為隊友加油,為的就是增養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自私在隊里沒有生存的空間。 很多家長反應,練過乒乓球的孩子變得更懂事了,自理能力強了,也知道心疼人了。張教練說:“隊員們中,沒有學習成績成績很差的,因為學習不好不讓打球,孩子們最怕這一點。” 三支團結的隊伍出動力 校乒乓球隊始建于1959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曾兩次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多次被省體委、省教委授予“輸送人才獎”和“突出貢獻獎”、優秀業訓點等;2009年被授予“世界冠軍的搖籃”榮譽稱號。在張教練看來,乒乓球隊之所以取得這么多突出的成績,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也離不開乒乓球隊一一直傳承下來的團結精神。 做為學校乒乓球訓練中心的負責人,張教練說:“首先四位專職教練就十分團結。球隊培養出的人才,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還有其他教練的功勞,因為我們幾個教練按年齡段有分工。像進入國家隊的幾位隊員,其他教練也都教過。在平時工作中,大家的心都很齊。” 其次,隊員們之間十分團結,每次在外比賽后,相互間的友情明顯進一大步。 張教練笑著說:“除了教練隊伍和球隊外,我手下還有一支家長隊伍,大家也十分團結。” 很多次去外地比賽,經常是隊員和家長加起來上百人。張教練說:“如果家長之間出現了矛盾,隊伍就很難帶了。所以,我經常給家長布置任務,每人負責看管幾個孩子的起居,畢竟不是所有的孩子家長都能隨行。幾次比賽下來,家長們之間很快變得親多了,大家都明白,付出終歸是相互的。” 時光荏苒,似乎眨眼間,19歲進入和平西路小學的那位女教師,已經變成了51歲的老教練了。張教練爽朗地笑著說:“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發球有時像個機器式的,累是肯定的,可每次看到孩子們哪怕是一點點進步,心里就特別高興。我還有四年就退休了,退休后干什么呢……或許還會發揮點余熱吧!!” 很多人是因為干一行才愛一行,而張春欣真正是因為愛一行而干一行,這一點很難得。 什么進候感覺最困難?張春欣說,比如剛生完雙胞胎后,倆活寶鬧起來,簡直能鬧翻天。為了訓練,等孩子四歲左右時,她干脆把倆丫頭帶到了訓練場,從小就飽受乒乓球的熏陶。 問過了一圈,張春欣眼里所謂的難事,都是乒乓球之外的事。而所有乒乓球訓練以及比賽的事,她都充滿樂趣。因為她打乒乓球出身,深愛這個項目,深諳好苗子的成才之道。 |
關鍵詞:乒乓球,張春欣,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