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龍:多次赴災區義務救災的村醫
青春臉譜 楊中龍,1976年出生,是河間市景和鎮曾家務村村醫。 青春宣言 用滿腔熱情呵護鄉親們的健康。 河間市景和鎮曾家務村的村醫楊中龍,從全國2000多名村醫中脫穎而出,被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評為“中國好村醫”,并赴京領獎。 楊中龍從小生活在農村,深知農民缺醫少藥和就醫難的窘況,1993年,從醫學院校畢業后,楊中龍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了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事業上。他說,村級衛生室是三級醫療服務的“網底”,只有夯實這個“網底”,才能夠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延誤。自從醫的第一天起,楊中龍就下定決心,要全力呵護好鄉親們的健康。 每天一大早,楊中龍就在村里的小診療室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一邊為患者做檢查,一邊關切地叮囑患者,天氣變涼要注意保暖,血壓高,要少喝酒……采訪中,記者發現,楊中龍的診所雖然不大,但是前來看病拿藥的村民卻不少。曾家務村村民羅海英有點感冒,她說:“楊大夫的技術好,態度也好,俺們村里人都愿意上這來看病,在他這看病花錢少,治大病。” 雖然只是個小小的村衛生室,但楊中龍卻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楊中龍的電腦里,有好多日常的學習資料和前沿的醫學理念。看到農村很多人患有頸肩腰腿痛的毛病,村民還舍不得去醫院花錢治療,楊中龍就開始學習最新的從日本引進來的神經阻滯技術,并到北京培訓,還加入了北京善醫行村醫培訓幫扶中心。這樣,他不僅可以享受到頂級醫療專家學者指導,學習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病情的診斷還能夠直接和北京的醫療專家對話。 作為一名村醫,楊中龍沒有節假日的概念,經常半夜被電話或者敲門聲吵醒。他的出診箱總是提前準備好,放在手邊不遠處,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患者的需要就是命令。也正因為楊中龍24小時隨叫隨到,鄉親們親切的叫他“鄉村120”。 楊中龍的妻子郭天娟告訴記者,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發生7.0級地震,北京善醫行村醫培訓部發起組織村醫志愿者醫療隊赴災區救援的倡議,楊中龍立即報了名,憑借全科村醫、經驗豐富的優勢,他成為赴災區村醫志愿者醫療隊的一員,并擔任第一分隊隊長。 楊中龍等6人組成的第一救援小分隊到達災區后的第一站是天全縣新華鄉孝廉村,全村只有一個衛生室,地震時已經變的千瘡百孔,臨時衛生室搬到了帳篷里,小分隊到達后立即與天全縣駐新華鄉的領導接洽,當地領導為他們安排了場地,并組織當地村民有序治療,隨后有大批災區患者不斷涌來。由于災民安置點人口密集,帳篷內潮濕悶熱,很多村民得了感冒、腹瀉、風濕等病,楊中龍和小分隊其他成員一起配合當地村醫有條不紊開展診療,從早上九點一直忙到晚上9點,中午顧不上吃飯,經過三天的診療,災區的一些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而小分隊成員每晚只有幾個小時的睡眠,眼睛熬紅了,嗓子嘶啞了,全身像散了架一樣酸疼。盡管如此,他們的腳步不能停息,因為災區需要他們。 隨后,小分隊接到當地政府通知,要求趕往地震最嚴重的蘆山縣雙石鎮進行支援。楊中龍隨即帶領隊員們冒雨通過隨時有塌方危險的幾十公里山路,趕到了目的地。楊中龍和一個隊友去了受災最嚴重的石鳳村,在一個臨時帳篷里工作,2600多名村民都需要到這里就診,楊中龍二人隨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除了診療還要為震后患有心理障礙的婦女做心理疏導。工作幾天后,就迎來了善醫行發起人劉鳳梅女士和10人的善醫行志愿者第二分隊。5月3日,在劉鳳梅女士的帶領下,楊中龍一行幾人又冒著塌方的危險奔赴雙石鎮西川村,在當地村醫的配合下開展工作。此時,楊中龍所在的第一分隊工作已完成工作任務(每隊在災區服務七天),準備撤回。考慮到災區的需要和二隊剛來到災區,楊中龍主動提出留了下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防疫工作。為了防止災后疫情的發生,需要緊急為適齡兒童接種“甲肝”和“麻腮風”疫苗,楊中龍等三人負責雙石鎮西川村189名適齡兒童的防疫接種工作,他們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工作任務。 在這次支援災區的行動中,楊中龍和隊員們共診療了1500多人次的患者,為850多名災區兒童做了免疫預防,免費發放各種藥物2萬多盒,完成了光榮的使命。 當雅安電視臺來采訪楊中龍時,他自豪的說:“我是5人黨員帳篷中的一員,我只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 20年來的堅守與付出,也讓楊中龍贏得了河間市愛崗敬業最美河間人之最美醫生、河間市十佳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楊中龍說,今后他仍會繼續堅守好崗位,盡最大努力學習醫學診療技術,為患者解除病痛,做鄉親們的健康衛士。 |
關鍵詞:最美醫生,最美河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