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陳英軍 最寶貴的時間獻給科研
提起中國化工集團河北辛集化工集團新產品開發辦公室主任陳英軍,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個搞技術的“拼命三郎”。 工作25年來,他的身影經常出現在企業重大工程項目技術攻關一線。即使在確診患癌后,他心里最惦記的依然是無機鹽研究、科研項目、技術創新,術后不足5個月便又重回工作崗位。近日,中宣部、國務院國資委公開表彰10名“國企敬業好員工”,陳英軍榜上有名。 1990年,從河北化工學院(現河北科技大學)畢業的陳英軍被分配到辛集化工集團工作,就此與無機鹽化工事業結下不解之緣。起初,他與車間工人一起跟班作業,從最基礎的采樣化驗、分析計算、摸索規律、積累數據學起,了解生產路線、工藝流程。有時為了搞懂一項技術,他在大爐旁一蹲就是一上午,向工人師傅和技術員虛心請教,并自學水電、土木工程等相關知識,嘗試進行簡單的工程設計。靠著勤學、多思的一股韌勁,陳英軍很快成了技術骨干。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辛集化工集團由于遠離原料基地、生產成本高,企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2003年7月,為打破發展困局,企業決定在“中國重晶石之鄉”貴州天柱縣籌建天柱辛集鋇鹽廠。 異地建新廠,科研技術部門責無旁貸。對時任技術中心副主任的陳英軍來說,解決好項目設計、工程布局等一系列問題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重中之重。 浸取工序改造是新廠技術攻關的重點,即將物料浸取工序由傳統的人工操作改用機械吊籃代替,從而應對用工成本不斷上升的趨勢。由于這項技術在同行業中沒有先例,企業內部討論時有人提出,建設工期短,為保險起見還是用常規設備穩妥。但陳英軍卻不這么看,“每一項技術革新都要有首吃‘螃蟹’的勇氣,否則只能落后于人。”為保證項目如期進行,他與相關領導及技術人員找資料、開研討會、開展技術攻關,最終確定圖紙和實施方案,并在試車中一次成功,從而填補了無機鹽技術的又一項空白。 2004年3月28日,在陳英軍和他的技術團隊的努力下,天柱一期年產碳酸鋇5萬噸、副產品8000噸硫磺項目如期竣工投產,從建廠到投產僅用了8個月。此后,他又帶領技術團隊相繼完成年產4萬噸硫酸鋇、副產品2萬噸硫化堿項目,天柱二期年產碳酸鋇5萬噸、副產品8000噸硫磺項目,以及年產1萬噸碳酸鉀、副產品8000噸氯化銨項目的設計與建設工作。辛集化工集團從此走上了穩定發展的快車道。 誰知正值事業順風順水的時候,陳英軍卻迎來了一場生命的考驗。 2010年,陳英軍被確診為肺癌,雖然手術成功了,但病魔還是無情地奪走了他的一個右肺。藥物產生的生理反應逐漸顯現出來,他原本清瘦的身體越發顯得單薄,可即便是住院期間,他仍惦記著科研項目。同年7月,就在病情剛剛好轉后不久,陳英軍又回到了他熱愛的科研一線。 愛人埋怨他:“你自己的身體什么樣還不知道啊?你是不要命了嗎,還回去上班逞什么能?”陳英軍卻說,一場大病讓他更明白了生命的可貴、時間的可貴,他要盡己所能回報企業。 短短兩年里,陳英軍又先后主導或參與完成小粒徑高純碳酸鋇、高純碳酸鍶、高純硝酸鋇、高純氫氧化鍶等項目的技改及建設工作,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培育效益增長點。其中,“MLCC用高純碳酸鍶”“纖維專用超細硫酸鋇”等技術攻關項目,獲得中國化工學會無機鹽行業委員會“無機鹽三十年”行業技術發明獎。 這兩年,陳英軍還把目光投向了青年技術人才培養上。目前,辛集化工集團一部分青年技術骨干脫穎而出,起到了獨當一面的作用。 陳英軍傾情事業,也熱心公益。他常年參加慈善活動,對災區多次捐款,資助多名學子完成學業。他還加入“辛集市月行一善QQ群”,為失學兒童籌集善款。 |
關鍵詞:科研,拼命三郎,陳英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