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秸稈變身“植物炭”走出國門
位于吳橋縣的港資企業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用棉花秸稈、辣椒秸稈以及樹根等原料生產植物炭,曾經令人發愁的秸稈焚燒問題,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而且,他們生產的植物炭,銷往瑞典、美國和英國等,賺取了外匯。棉花柴做成“植物炭” 10月10日,在吳橋縣于集鎮徐王楊村南的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成品車間,約200噸植物炭經過精美包裝,等待發往瑞典。“這些植物炭的原料,是普通的棉花柴、辣椒秸稈以及樹根,它們被打碎,燒制成木炭,然后再經過粉碎、成型、烘干、包裝等,就成了可以出口賺外匯的植物炭。”公司生產負責人潘盛國說。 據了解,再生資源發展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原來燒制一噸植物炭需要3噸樹木,也就是需要消耗大約6棵樹,樹木資源浪費嚴重。“我們選擇用棉柴等農作物廢棄物燒炭,4噸棉柴就能燒1噸炭,而且炭質一點不比木炭差。”潘盛國說,棉柴炭節能環保,使棉柴等農作物廢棄物得到充分利用,還成功打開了國外市場。 早在2006年,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就在英國成功注冊了“棉柴炭”品牌,與英國第二大超市S a i n s b u r y’s成為合作伙伴,并成功通過了全球市場的木材及木制品F S C認證,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家擁有“公平貿易”標識的炭球生產商,這些都為棉柴炭產品提高了身價和知名度。在瑞典、美國和英國的很多城市超市里,都有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生產的炭產品。“像這款帶托架、托盤的套裝炭產品在國外尤其受歡迎。”潘盛國拿起一款產品自豪地說。 目前,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員工達80余人,年生產棉柴炭5萬噸,消耗棉花柴20萬噸,連年成為于集鎮的利稅大戶。 秸稈成農民增收新途徑 “過去把棉花柴當柴火燒,燒不完的不是亂堆亂放,就是一把火燒掉。現在可舍不得了,因為棉花柴也能賣錢了。”梁集鎮邵莊村村民邵明君告訴記者,去年,他的10畝棉花柴全賣給了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 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門前是偌大的一片場地,公司采購楊春杰告訴記者,這是用來收購秸稈的。“很快又要到收購旺季了,收購季最忙的時候,場地堆得滿滿的。”楊春杰說,為了節約場地,公司廣泛設立收購點,安排技術員前往提供技術服務。收購點就近收購村民的秸稈,經過粉碎、燒制,按照每噸800元的價格賣給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利潤達到每噸300余元。 梁集鎮北徐王村村民李揚投資10多萬元,建成一個較大規模的棉柴炭加工點,一年時間就收回了成本。“秸稈做炭不僅為棉農增加了一項收入,也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致富渠道。”李揚說。 據了解,這樣的炭加工點最多時達到60余個,遍布吳橋、東光等地。 再生資源發展前景廣 “我父親是香港人,早先在南方做環保型竹炭生意。我們四個兄弟留學海外,父親上了歲數,就把企業交給了我們。”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經理何志明說,公司以前在南方,因為原材料采購遇到瓶頸,開始把目光投向北方。 2005年,他們最終將公司地址定在吳橋縣于集鎮,當地政府給予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把這里作為一個收購點。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最終將這里建成了一個加工廠。”潘盛國說,因為吳橋縣是產棉大縣,有著豐富的秸稈資源,這也是公司的鐘情所在。 何志明說,做環保一直是振華發植物炭有限公司堅守的發展理念。一方面,公司回收農作物秸稈做炭產品,將它們轉化成對人體、環境無毒害、無污染的綠色再生能源,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和產品利潤;另一方面,公司在北京、天津等城市設收購點,將燒烤店、烤鴨店里面的碎炭收集起來,進行精細深加工,把它們變廢為寶。 |
關鍵詞:秸稈,植物炭,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