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木蘭圍場長出北京“綠屏障”
荒漠與森林相隔有多遠?一個省市還是一座山?站在承德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的邊界線上,兩者幾乎“一線”之隔。這片與黃沙形成鮮明對比的綠林,就是河北承德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135萬余畝的壯美林海。 河北林場在承德,承德林場在圍場。始建于1963年的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下轄12個國有林場,總經營面積160萬畝。距離北京400公里、天津300公里,這里是京津地區的后花園。通過“近自然育林”的革命,它成為了保衛北京的綠色屏障。 防風固沙 林場告別“三小”命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幾代木蘭務林人,用51年的艱苦奉獻,造就了黃沙林海一線間的天壤之別。他們不僅養育出了一片蔥郁翠海,更是將“一盤散沙”之地涵養成了生態富地。 置身茂盛林場,木蘭圍場林管局書記曹運強拍拍一旁筆直高大的云杉一臉驕傲地說:“除了各類松木,云杉可謂是林場的‘驕子’。尤其現在林場鉚足勁做大徑材,更給環境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他又指指腳下的土地說:“你能想象往下幾十厘米就是沙地嗎?”經過幾十年的耕耘,林木生根早已覆蓋了當初的沙地,植被風貌改善地理環境、涵養地下水,僅是經年累積的落葉養分就為這里的生物系統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儲能罐”。從此,沙子深埋地下,刮風刮不起土,土壤沙漠化自然被控制住了。高聳的林木迎風而立,承擔起沙塵的過濾網作用,更使北京的沙塵暴明顯減少。 但要種出好林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歪七扭八,枝枝杈杈”,木蘭圍場林管局局長徐成立用八個字形容過去的林場。傳統營林模式下,林場普遍出現林齡小、徑級小、蓄積量小的“三小”情況。為了改變林子質量差、覆蓋率低的狀況,2010年以來,這里開展了一場“林業革命”。搞起了“近自然育林”,通過“目標樹”與間伐改造等措施,儲存綠化苗木600余萬株,綜合治理面積30萬畝。 徐成立解釋說,“近自然育林”就是依托自然條件,借助自然力量,通過人為干預加速林木發育進程,以長勢良好、品質優良、無病蟲害的“目標樹”為架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于自然、功能完備、質量優良的可持續經營的森林作業體系。 幾年間,林地面積由最初的30萬畝發展到13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不足35%提高到86%,林木蓄積量由62萬立方米提高到650萬立方米。 水源涵養 森林里打造小流域 保護濕地是林場的又一大任務。“濕地是地球之腎,對水的過濾非常特殊,對水源的涵養過程是無法替代的。濕地里的微生物繁育非常豐富,水里面的微生物和細菌來自濕地的滲透。此外,濕地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林業專家鄔可義說。 這些年,林管局對森林經營進行了優化布局,創新性地提出了“流域經營”新模式,即把流域作為一個大的作業單元,按照“綜合設計、集中作業”的原則,采取“宜造則造、宜撫則撫、宜封則封”的作業方式,逐溝逐坡地進行設計、作業,實現了流域經營的全覆蓋,有效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大幅提高了經營效率,充分發揮了林地的生產力。目前,全局共規劃出3000畝以上的流域50個,涉及林地面積50萬畝以上。截至2014年底,20個流域已初見雛形,20個標準流域已經打造完成。5年多的時間,森林質量得到快速提升。 森林與濕地的結合共同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有效地進行水源涵養。鄔可義解釋說,順應自然規律、依托自然條件,借助自然力量進行森林經營,不是放任樹木自然生長,而是有選擇地間伐、漸伐,去掉貶值資源,留下增值資源,通過加速發育進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于自然、功能完備、高價值的森林。 |
關鍵詞:徑級,濕地,林齡,營林模式,三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