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文化追夢人:張家增和他的道德教育展覽館
張家增今年73歲了,收藏黨和國家在重要歷史時期的報紙、書刊、雜志等重要文獻資料達半個世紀。由他創辦的5個道德教育展覽館,分別建在邯鄲的一些學校和武裝部,成為當地德育展室和國防教育基地。 大多數人搞收藏是“不差錢”,張家增搞收藏卻“差錢”。他41歲時,因胃病從原邯鄲國棉四廠病退,至今僅有退休工資一千多元。再看看張家增,身材像高粱稈一般,滿臉褶子,穿著一身舊軍服、一雙解放鞋。然而參觀一下他的展館,各種報刊珍品卻比比皆是。 張家增的5個展覽館分布在邯鄲不同地區,他開著一輛電動宣傳車,每過幾天就要到各個館轉轉。他說:“每看一次,我都受一次教育,都愈加激發我的民族自豪感,讓我更有動力去為人民服務。” 在邯鄲縣人民武裝部國防教育基地,一組刊登在《解放軍報》和《人民日報》頭版的消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這個展覽館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富起來了”、“中國人民強起來了”以及“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幾個主題,每個主題都用當時珍貴的原版報紙串聯起來。駐足觀看,在歷史紀錄面前,觀眾的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位于邯鄲縣東辛莊學校的德育展覽館,以各種教育書籍為主,還有張家增自己制版并托人印制的各種擁軍毛巾和各個歷史時期的宣傳手帕。如獻給黨的十八大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宣傳手帕,還有印有“邯鄲人文精神”“岳母刺字”等內容的手帕。幾十年來,張家增自制了數萬條宣傳毛巾和宣傳手帕,光用過的制版就擺滿了一面墻。 張家增說,為了紅色收藏,即便傾其所有也愿意,因為自己樂在其中。他集辦館人、看館人、講解員于一身,幾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為收藏,他學會了木工活,自己制作收藏品的鏡框、牌匾和展覽用具。他說,搞收藏不單純是為收藏,而是通過收藏和實實在在的行動,愛黨、愛國、愛人民。 |
關鍵詞:追夢,張家增,展覽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