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將軍讓“小紅帽”精神永放光芒
在河北,有這么一位老人,他脫下軍帽,戴上小紅帽,懷揣一個火種,點亮數以千計的希望之燈,照亮貧困孩子們的未來之路。這個人就是被人們譽為“希望將軍”、被孩子稱作“希望爺爺”的趙渭忠。 趙渭忠將軍的事跡感人,可歌可頌。1992年10月,戎馬半生的他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希望工程志愿者”幾個字,開始了自己的愛心之路、奉獻之路、希望之路,這條路,一走就是22年。他22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希望工程的事業,為一大批失學孩子爭得了寶貴的求學機會,推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帶動了一支愛心浩蕩的希望大軍,展示了軍隊離退休老干部的光輝形象。他是希望工程的標志性人物。 著名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讓我們深深感動,一個是頭頂燦爛的星空,一個是人們內心崇高的道德。”趙渭忠之所以能打動我們,因為他身上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而又稀缺的寶貴品質。 記得孔繁森說過:“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而趙渭忠有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有公無私,對于金錢,不屬于我的一分不要,而屬于我的一分不留,來自人民,還給人民!”趙將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頂天立地地站在我們面前。他對人民愛得執著,愛得深沉。他把愛民之心融會在希望工程的事業之中。二十多年來,不管身處什么環境,他矢志不移,不辭辛勞地講希望工程故事,交希望工程朋友,干希望工程實事,作希望工程文章,傾力捐錢捐物資助失學兒童,把愛的甘霖灑向人間,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趙渭忠的22年堅持讓我們知道,一個人應當也可以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在于是否有豐厚的物質條件,不在于是否有特別的能力,關鍵是要有一顆關愛他人的心。 在這樣物欲橫流的時代,能二十多年甘于清貧,這是難能可貴的。趙渭忠樂于助人,慷慨大方,自己卻過著儉樸、清寒的生活。依然住著22年的老房子,老兩口沒有添過一件好衣裳,幾只老沙發、一臺舊彩電、兩張硬板床一直用到現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將軍個人竟沒有一分錢的存款。女兒趙步云患糖尿病并發尿毒癥,為每年五六萬元的醫藥費發愁,趙渭忠卻無力相助。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非常小氣的人,對待貧困孩子時,出手卻十分闊綽。22年來,他共募集資金1200余萬元,援建了35所希望小學,資助貧困生3000多名。同時,全家三代人已經累計捐款100多萬元,資助貧困學生850多人。他甘于清貧的崇高品格,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筑牢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堤防,弘揚昂揚向上的社會正氣。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怎樣炫目的光彩,趙渭忠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是時代精神的典范,用自己對社會的奉獻,展示了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志愿服務精神,更是永遠的“小紅帽”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也是雷鋒精神在當代的發展和深化。“小紅帽”精神播撒陌生人之間互助友愛的種子,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動員社會善意,樹立為他人無私奉獻的理念。 善行大愛二十二載,誰人不識趙將軍。雖然已名滿天下,但耄耋之年的老將軍并沒有“見好就收”的意思,而是要做“終身志愿者”。80歲壽誕那天,趙渭忠鄭重地向大家表示:“我愿意為希望工程再干20年,開發更多寶藏。” 蘇格拉底說:“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時突然來訪。”趙渭忠被譽為“希望將軍”,但他更是愛的傳遞者。讓我們接過趙渭忠手中的火把,把“小紅帽”精神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生活中,為河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貢獻力量。(邊建軍) |
關鍵詞:希望將軍,趙渭忠,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