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產業結構 棗強特色農業彰顯“聚集效應”
唐林香瓜種植基地。采訪單位供圖
王均獺兔養殖基地。采訪單位供圖 長城網衡水7月24日電(金剛 子敬 尚進 記者 趙曉慧)香瓜黃、葡萄紅,唐林迎來瓜果飄香“豐收季”;寶石藍、皓月白,王均開啟“七彩獺兔”特色養殖致富門……近年來,衡水棗強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打造了唐林鄉“三基地一長廊”高效農業示范園、肖張萬畝海棠觀光園、馬屯千畝密植梨園、大營鎮有機藍莓種植園等四大現代農業園區和大營、王均兩大現代生態養殖基地。 目前,該縣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0.4萬畝,達到20.6萬畝;新增棚菜種植面積4130畝,達到1萬畝;新增林果種植面積2900畝,到達11萬畝;特色養殖場達40家,注冊農場7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41家。 育特色:彰顯“聚集效應” “棗強鎮的馬臉棗,馬屯鎮的大西瓜;肖張鎮的皇冠梨,唐林鄉的大棚菜……村村都有錢串串,家家抱著金罐罐。”棗強縣馬屯鎮東太湖村黨支部書記陳忠樹的一段順口溜,把該縣特色農業帶富一方的現實,描繪得生動具體。 “以龍頭輻射、品牌創建、合作帶動,做大、做強特色規模農業。”在工業化思維的指導下,該縣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形成了唐林棚菜種植、大營特種養殖、王均林果、馬屯瓜菜育苗、王常果蔬等11個現代農業基地,棚菜種植超過1萬畝、林果種植達11萬畝、特種養殖達40家,叫響了70個農產品品牌。 2013年以來,該縣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24家,累計達到841個,帶動農戶6萬余戶,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 筑根基:打造“政策福地” “這個大棚補貼了5000元,減輕了俺家的經濟壓力,真是感謝現在的好政策呀!”指著自家的“發財棚”,唐林鄉李進伯村村民李立支樂滋滋地說。 據悉,隨著1.0162億元農業開發扶持資金的相繼投入,該縣設施農業迅速發展,棚菜種植面積達到2萬余畝,形成了唐林、馬屯、王常、王均等4個設施果蔬片區,種植品種主要有香瓜、甜瓜、西瓜、葡萄和各種錯季蔬菜,春秋棚年均每畝純收入在1.5萬元以上,實現了農業增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同時,該縣堅持對各項資金進行捆綁使用,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資金規劃到農業項目建設區,實行農發和扶貧資金捆綁使用,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 去年,該縣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全部安排在唐林鄉,項目總投資達905萬元,為該鄉治理土地面積0.83萬畝,打井26眼,安裝變壓器14臺,新建井房25個,安裝防滲管道30.06公里,農田過道涵管裝置200個,土壤改良3000畝,修路18.89公里。 破難題:“兩區同建”見成效 “產業園區規模不低于3000畝,農村社區人口規模設計不低于3000人。”今年以來,棗強縣把農村新型社區與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作為提升農村與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兩區”同建工作高效推進。 據悉,“兩區同建”以聯村并建為基礎,引導農民向城鎮及區域中心聚集、向產業園區靠攏,尋求規模效益的最大化,著力構建起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產業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升級版的現代農村。 目前,該縣共謀劃農村新型社區20余個,在建新型社區7個;謀劃農業產業園區20個,在建農業產業園區9個。 |
關鍵詞:棗強,現代農業,特色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