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河北融入京津的力量
古城正定,重修后的文廟熠熠生輝;潮白河畔燕郊小鎮,商業集聚繁花似錦;塞罕壩上百萬畝林海,為京津冀筑起綠色生態長城……8月11日至16日,參加第12屆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北行的40余家網絡媒體的編輯記者沿著“石家莊——廊坊——承德”一路前行,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以來,燕趙大地發生的新變化讓大家興奮不已。 服務京津有擔當,抓住機遇謀崛起——當好兩個角色,河北融入京津的步伐蹄疾而步穩。短短6天時間,大家的電腦、手機、照相機齊上陣,300多張圖片,500多條稿件、微博,在互聯網上掀起了宣傳河北融入京津謀崛起的高潮。 服務京津有擔當,河北有胸懷、更有思路 8月15日,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門前,參加第12屆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北行的記者編輯剛下車,就感到空氣清新、涼意陣陣。這是塞罕壩機械林場人用雙手栽出3.2億棵樹、形成總面積140萬畝壯觀林海帶來的生態效果。 “看這片森林多么重要,它就像捍衛京津冀的綠色生態屏障。”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展覽館里,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徐輝指著林場沙盤說。渾善達克沙地一片褐黃,距離北京北部僅有幾百公里,而塞罕壩林海,猶如綠帶橫亙其間,成為阻擋風沙侵襲京津冀的最后一道防線。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滋養著灤河、遼河源頭濕地,每年可以吸收74.7萬噸二氧化碳,釋放54.5萬噸氧氣。 行走在展覽館里,建場之初工人居住的地窨子,開荒種樹用的鋤鎬、鐵鍬,展示墻上第一代林場人的合影,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中國青年網河北頻道采編部主任胡振松告訴記者,“奉獻、感動,這些詞一股腦涌上心頭,塞罕壩就是河北融入京津、服務京津、勇于擔當的一個縮影”。 京津冀協同發展指引下河北發生的生動變化,讓網絡記者編輯感慨頗多。以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為契機,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保障和服務基地。在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北行廊坊市情況說明會上,廊坊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功能上求互補,廊坊積極充當北京功能疏解理想目的地,目前正在推進北京優質醫療資源落戶燕郊,國家農展館和北京重點批發市場落戶永清。 “廊坊的發展規劃,與京津功能疏解結合如此密切,都是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著想,謀劃得好、行動也快。”東北網記者付曉波表示。 抓住機遇謀崛起,河北有創意、更有干勁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在本次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北行中,編輯記者感受更多的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燕趙兒女正努力搶抓機遇,對接京津,主動有為。 在石家莊,他們采訪以嶺藥業創新研發具有防霧霾保健功能的“連花清菲”草本植物飲料,企業已經在石家莊和北京建設占地1100畝的高效藥生產基地。在三河,他們見證了18條鐵路運輸線每年把從天津港卸下的300多萬噸大豆運到匯福糧油集團生產食用油,產品已占據北京市場三成份額。 “強化與北京新機場對接,規劃面積為220平方公里的空港新區相當于再造一個新廊坊。”8月12日中午,在廊坊市規劃館里看到空港新區規劃圖,青海新聞網記者包拓業馬上拿出相機抓拍起來。 “目前廊坊正在推動主城西進,建設空港新區拓展中心城區空間,推動城市職能升級,大力發展臨空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職能。”廊坊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北京和廊坊正在協調城市總規對接、生態紅線劃定,未來還將建立一張圖工作機制,搭建區域規劃數據平臺。 “真羨慕廊坊,更為廊坊高興,能趕上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樣的機遇來發展自己、實現崛起。”包拓業說,“抓住機遇謀崛起,河北有創意,更有干勁。” 避暑山莊里,煙雨樓的曼妙倒影。普陀宗乘之廟,萬法歸一大殿金光閃閃……8月14日,重點網媒的編輯記者穿越歷史,感受到承德與北京解不開的歷史“情結”。如今,承德市正搶抓機遇,在京津周邊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化、制造業發展、園區發展3個新興產業聚集區,打造承接首都科技、創新、創意成果轉化的“1+3”新興產業發展平臺,已經吸引了河北大唐國際承德LNG、承德三融食品等26個京津項目落戶。 “承德以產業帶項目,以項目促發展,加強和京津部門、企業的溝通,這些做法很有創意。”四川新聞網編輯付道金說。 |
關鍵詞:河北行,網上行,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