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創建文明生態村紀實
7月16日,在昌黎縣兩山鄉施各莊村活動廣場休閑的村民其樂融融。自文明生態村創建以來,施各莊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變美了,生活質量提高了,村民幸福感增強了。 農民要富,農業要強,農村要美,連續10年,我市廣大干部群眾發揚“一顆釘子釘到底”精神,加強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農民生活水平低,農村環境臟、亂、差”已逐漸成為歷史,人們心中那描繪已久的美麗畫卷正在我們身邊徐徐展開。 從2004年開始,我市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10年間,先后9批、共1468個村完成創建,占應創建村總數的69%,今年138個第十批村正在創建。創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文明辦的高度肯定,2010年、2012年省文明辦先后兩次在我市召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現場推進會。 回顧十年創建工作,有哪些做法能夠為接續的創建工作提供借鑒?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由黨委、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進行推動,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有力支持是創建工作能夠深入、持久、健康開展下去的關鍵。 今年“兩會”期間,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田向利在一份政協提案中,特意勾出了這樣一段話:文明生態村創建已成為秦皇島市的一項特色工作,也是踐行群眾路線、落實農村政策的長期有效載體,要常抓不懈,堅實走出一條我市關注“三農”的特色之路。 創建工作順利進行,資金是重要保障。10年間,市級財政每年為農村投入1000萬元創建資金,各縣區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資金。 “市級財政投入對縣區、鄉鎮、農民自身以及社會各界的投入起到了帶動作用。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各方面投向文明生態村創建的資金已達15億元。”市文明辦主任薛順平說。 創建工作讓農村環境大變樣,農民得實惠。撫寧縣墳坨管理區楊莊頭村是個養豬專業村,家家戶戶搞院內養殖,以前村里基礎設施落后,村民環境意識淡薄,有人甚至就把豬糞就堆在路旁,村里惡劣的環境條件曾給村民帶來很大困擾。 “以前村民們最怕下雨,雨水卷著地上的豬糞流得到處都是,加上路面凹凸不平,臟水經常灌進行人的雨靴。”村民李金龍對記者說。“現在咱村大變樣,豁亮的路燈讓大家告別了‘黑燈瞎火月亮地’,坑坑洼洼的土路變成了平直整潔的水泥路,糞堆柴垛變成了紅花綠樹,大伙兒看著都舒坦。” “屋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曾是農村環境的真實寫照,環境問題也成為創建工作中最直接的現實問題。以“改善環境”作為突破口,創建工作將“街道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作為硬性標準,在政府資金支持和幫扶單位努力下,農民出工出勞,鋪水泥村路,建太陽能路燈,種觀賞類林木花草,修垃圾傾倒點……工作一項項開展,效果一點點顯現。 為保證工作順利推進,創建工作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自工作開展以來,群眾出義務工29萬個,共有425個村為創建活動集資、捐款。全市拆除臨街廁所、臨街建筑15.9萬處,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無一人提出補償要求。 為保證創建工作實效,市文明辦每年都組織縣區文明辦負責人開展拉練觀摩活動,通過交流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建立合理的資金獎補機制,用創建成效決定資金投向,保證“創建就見效,見效能保持”。 新的變化帶來新的追求。隨著創建工作不斷深入,曾經被荒廢的村部不僅重新樹起了紅旗,成為真正的基層“陣地”,許多村民中心還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文藝活動室、農家書屋、多功能會議室等服務實體,提高了為民服務綜合能力。“原以為沒啥大用的村民廣場,建起來之后,竟然成為很多村里最熱鬧的地方。”薛順平說,“創建工作還為許多村干部提供了施展能力的舞臺和干事創業的抓手。‘假如我當選,一定首先建設文明生態村’成為許多村干部在選舉時作出的最重要的承諾。” 在文明生態村創建中,我市一直將產業強村作為文明生態村創建的一項重要任務。創建活動中,根據各村自然資源秉賦,對經濟發展進行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對望峪村、北戴河村這樣市區近郊村建設農民公寓;對鮑子溝、西山場、花果山等偏遠的山村發展“農家樂”;對一些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村,引導擴大產業規模。孫田各莊村原來是養殖大村,家家在院子里搞養殖。文明生態村創建過程中,該村在村外建設了100畝養殖場,建立養殖—沼氣—蔬菜發展模式,生活環境美化了,產業發展水平也得到提升,全村人均收入由創建前的5800元提高到12000元。目前,全市有149個村通過文明生態村創建,改善了村莊環境,搞起了鄉村旅游。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環境的改善,村民開始更多地關注精神文化生活。海港區石山村組建了村文體健美藝術團、書畫社,編輯了《石山村志》,創作了《石山村歌》。10年來,全市已建成村民中心1435個、村文化廣場1580個,組建業余文藝隊、運動隊500多支,培訓農民136.8萬多人次,95%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十星級文明戶評選。 |
關鍵詞:生態村,群眾路線,農村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