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觀摩側記:太行山鄉無閑土
盛夏時節的太行山麓,到處郁郁蔥蔥,花果飄香。 7月4日,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與會人員前往曲陽縣齊村鄉,現場觀摩扶貧開發取得的可喜成果。 往日的荒山禿嶺如今綠樹成蔭,山頂生態林槐花綻放,山腰棗樹核桃樹枝繁葉茂,樹下雞鴨成群。山坡上,多晶硅光伏電池板把上萬畝荒坡裝點得熠熠生輝。山下,池塘里鱘魚遨游,波光粼粼。 面對此情此景,觀摩人員露出羨慕和探尋的目光:齊村鄉21個村78.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山山水水都得到有效利用,是怎么辦到的? 因地制宜,做足山水文章 奧秘在于2012年曲陽縣在齊村鄉實施的“四萬一千”工程。 齊村鄉曾是曲陽縣位置最偏遠、交通信息最閉塞、條件最艱苦的西部山區窮鄉,2008年全鄉人均純收入不足700元。有個村莊甚至十年沒娶過新娘。為了摘窮帽、拔窮根,縣里和鄉里想了很多辦法,曾經種過金銀花,養過周轉羊、周轉牛,但由于土壤、市場等原因,沒有成功。 惡劣的自然條件和一窮二白的產業基礎,決定了這個山區窮縣擺脫貧困殊為不易。曲陽決定用知識的力量改變這一切。2012年,縣里逐村調研,并聘請河北農大專家以及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實地檢測土質、考察水情,出主意、指路子。 因地制宜,做足山水文章,不讓一塊土地閑起來。在王快水庫等周邊造萬畝生態林基地,涵養水源;淺山丘陵等酸性土壤區適合棗樹生長,那就發展萬畝紅棗基地;堿性土壤適合核桃樹生長,可以打造萬畝核桃基地;在石灰巖遍布的大山,寸草難生,種樹更是不可能,便引進三峽集團等,在山坡安裝多晶硅光伏電池板,建設萬畝光伏發電基地;在王快水庫下游,利用充足的水源,發展千畝鱘魚養殖基地。 貧困在山,出路也在山——“四萬一千”工程應運而生。 政府主導,搞好市場運作 “一個貧困縣鬧這么大的動靜,是怎么搞起來的?”有人問曲陽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柴云峰。 “堅持政府主導,搞好市場運作。”柴云峰說,他們引進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規劃了萬畝光伏發電基地,總投資約25億元,主要建設300兆瓦光伏發電場,是全國單體最大的山地光伏電站,目前一、二期已經投產。成立合作社,通過撬動金融機構資金、村民集資、政府投入等方式籌集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紅棗、核桃、鱘魚等,并打出自己的品牌。 “兩年內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難以想象!”有人說。 “萬人齊心,其利斷金。‘四萬一千’模式的主體是農民,主戰場在農村。”柴云峰詳細介紹,齊村鄉1.7萬村民,全程參與規劃制定、項目實施,積極投資、投工、投勞,主動上山挖坑、種樹。 齊村鄉小口頭村屬于千畝鱘魚養殖基地范圍,養鱘魚也養甲魚,還種棗樹和核桃樹。村民王二榮向觀摩人員講述自家這些年的變化:“俺家共有5畝山地,過去種個棒棒、谷子什么的,每年賺不了幾個大子兒。2012年加入村里合作社,種上了核桃樹,今年開始掛果,看樣子每畝能打個100來斤,按15塊一斤算能賺1500塊。到了盛果期,每畝差不多能賺到五六千元。” “你們不怕賣不出去么?”有人插話。王二榮微笑著說,合作社給甲魚和紅棗注冊了“轆轤溝”品牌,隨著產量逐年增加,銷路也正在一步步打開。“生活變化可大了,很多村莊過去是‘曬太陽、種棒棒’,現在成了‘新瓦房、有存糧,出門一坐馬達響’。” “照這個發展勢頭,3年后,齊村鄉人均收入可達到6000元以上,將實現穩定脫貧。”暢想未來,柴云峰充滿信心。 “我們也要學習這樣的模式,使我們縣的扶貧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行唐縣縣長王彥芳對記者說,“四萬一千”模式變“遍地撒鹽”為“集中施肥”,具有集約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的優勢,值得借鑒。 |
關鍵詞:扶貧,開發,太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