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龍公司發展生態農業新模式:小循環帶動大循環
養殖區域潔凈的豬舍里,豬崽歡跳、盡情戲耍,整潔的牛舍中,奶牛膘肥體壯、悠閑自得;種植區域金黃色的小麥顆粒飽滿、豐收在望;蔬菜基地黃瓜、西紅柿、彩椒綴滿枝頭……林田水路縱橫交錯,宛如一幅優美的田園風景畫。 這就是記者見到的景縣津龍公司——我省唯一一家農業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一個由小型養殖場發展成的全省農業循環經濟樣板。 津龍公司的核心產業是養殖業,在人們的印象中,養殖場往往都和臭、臟等字樣連在一起——低頭污水橫流、抬頭臭氣撲鼻。津龍是怎樣擺脫令人頭疼的養殖污染,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的? 養殖—沼氣—種植,生態小循環把每個環節產生的廢料吃干榨凈 近日,走進津龍公司的養殖區域,空氣中彌漫著一絲淡淡的青貯秸稈的酒香,一排排青貯壓塊秸稈飼料整齊地擺放在飼料存放區。不管是豬舍還是牛舍里,記者都沒有見到糞便滿地的景象,地面是干燥的、清潔的,豬舍周圍還有一些綠色植被。 動物糞便去哪兒了? “豬(牛)舍里都有防滲管道和沼氣池相連,人工糞尿分離技術將豬(牛)的糞尿經防滲管道輸入沼氣池發電,發電余熱通過設備送到豬(牛)舍用于烘干通風。”公司技術員白卓凱說,養殖場之所以能進行清潔生產,形成“花園式”場區,沼氣綜合利用循環工程功不可沒。 沼氣綜合利用工程在距離養殖場幾百米的地方。在這里,沼氣發電機組——氣體與處理系統——余熱回收系統一體化裝置應有盡有,動物糞便入料、攪拌、發酵、發電、沼渣和沼液收集等環節樣樣俱全。 通過沼氣發電,養殖場每天產生的動物糞便、屠宰加工廠的廢物全部得到利用,年產沼氣620萬立方米,年發電1042萬千瓦時,供公司日常生活、農田灌溉、大型冷庫使用,加上余熱回收利用,每年為企業節支增收近千萬元。 利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沼氣,會產生大量的沼渣、沼液。“公司創建了有機肥生產廠,沼渣生產的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沼液通過肥水一體化澆灌農田。”公司董事長賈連海介紹,目前,公司年產有機肥3萬多噸,供公司和周圍5萬畝耕地應用。 種植業上的廢棄物秸稈做飼料養殖,養殖業的廢棄物糞便沼氣發電,沼氣發電產生的廢棄物沼渣、沼液生產成有機肥再用來種糧或種菜。在津龍公司,以沼氣為核心的養殖—沼氣—種植生態循環經濟模式,把農業生產每一個環節上產生的廢料吃干榨凈,體現出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轉化,實現了變廢為寶和產品的層層升級,也徹底顛覆了傳統養殖場臟亂差的環境,讓養殖場變成潔凈的綠色場區。 種養—加工—銷售,生產大循環讓上萬農戶進入生態農業產業鏈 在津龍采訪,不時見到有消費者到公司的食品加工外賣區購買食品。“我們已經形成了從飼料生產、豬牛養殖、加工運輸到產品銷售完整的產業鏈。”公司經理賈亮介紹,生產大循環,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 作為一個擁有能繁母豬5000頭,年存欄生豬6萬頭,年出欄生豬10萬頭,年存欄奶牛3000頭、肉牛5000頭、驢2000頭的大型養殖基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能否提供質優價廉的飼料是關鍵的一環。 “我們的飼料廠在市場上買玉米做原料時,玉米價格隨行就市,企業效益波動很大。為提高效益,在發展園區循環經濟的同時,公司決定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形成農業生產的大循環。2006年開始,公司大面積租賃農民流轉的土地,種植飼料所需的糧食。”賈亮說。目前公司有1.6萬畝土地種植小麥和玉米,年產糧食1.6萬噸。 在津龍公司的飼料加工車間,記者見到黃燦燦的玉米通過傳送帶送到飼料加工機械的入口,經過不同的加工程序,生成各種飼料。 “有了充足的飼料,只是在產業化上游做好了一個環節,要想降低市場風險,還要在加工、冷藏上做文章。”賈亮說著,把記者帶到屠宰加工廠。 占地60畝左右的廠區內,工人們井然有序地忙碌著,一些工人把處理好的豬肉放入不遠處的冷庫。 “最近豬肉價格低,為了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每次肉價低時,我們都在滿足當地市場供應的前提下,把部分肉存入冷庫,等價格合適時出售。”賈亮說。 正是建立起了糧食種植、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鮮肉冷藏、冷鏈運輸這一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條,形成了種養加合一的農業產業化生產大循環,津龍公司才有了較強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才能在變化莫測的市場大潮中前行。 曹全樂是景縣種植大戶,記者見到他時,他正開車到津龍公司買有機肥。“以前種地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從去年開始,我把秸稈賣給津龍公司,從公司買回有機肥,一舉多得。” 原來,為帶動更多農戶步入循環經濟發展軌道,津龍公司為全縣上千個規模養殖場提供飼料,回收這些養殖場的畜禽糞便生產沼氣。公司還和周邊種植戶簽訂協議,種植戶用津龍的有機肥種糧,津龍回收種植戶的玉米及秸稈做飼料。僅去年,公司就回收周圍3萬畝地的秸稈和玉米,帶領上萬農戶進入公司的循環農業鏈,走上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之路。 |
關鍵詞:津龍,生態農業,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