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站:百年未朽枕體現“建筑良心”
有著105年歷史的張家口火車站“謝幕”了。這一見證了中國鐵路百年滄桑、承載了一座城市百年記憶的標志性建筑,最近幾日靜迎無數人感懷。 在這則充滿鄉愁與緬懷的新聞里,有一個細節:蹭去鐵軌內的塵土,上面露出“1907”的字樣,這是中國最老的鐵軌之一;鐵軌下的枕軌,材料雖為木質,卻同樣歷經百年而未朽。 沒有比這個細節更能說明京張鐵路施工質量的了。據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的《詹天佑之路》記載,在主持設計修建京張鐵路過程中,詹天佑曾一再告誡大家:“技術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點含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一類的說法,不應該出于工程人員之口。”雖然枕軌都要用瀝青煮以延長使用壽命,但能如京張鐵路的枕軌一般,經百年風雨洗禮而依舊完美服役的卻甚為鮮見。只此一點,便足見當年施工者態度之認真負責,足見修建時用工之實、選料之精。 一邊是百年未朽的枕軌,一邊是連建筑者都會“被噩夢驚醒”的“泥巴糊涵洞”——據7月1日央廣網報道,總投資87億元、穿越晉西黃土高原和呂梁山山地的太興鐵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設六個涵洞,涵洞的關鍵部位臺背的填筑,本應采用優良材料,卻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黃土所替代。回填質量不過關會造成鐵路路基沉降,危及鐵路運行安全,連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夢驚醒”。把這兩則新聞放在一起讀,實在發人深省。百年之前,無論技術水平、經濟水平、施工能力,都不能與今日相提并論。然而,百年前的枕軌至今依然未朽,如今的建筑界卻屢屢制造出“樓脆脆”、“樓歪歪”、“橋裂裂”甚至“泥巴糊涵洞”之類令人震驚的新聞。這表明,對于建筑業來說,有時候責任、良心,比技術、物質更重要。 建筑師劉家琨曾說,“建筑師動用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他就應該善待這些財富……良心是一種平常心。”仰望京張鐵路百年未朽的枕軌,俯視“泥巴糊涵洞”,應該說,這個良心,不僅包括建筑商的良心,也包括監管者的良心。若不是監管形同虛設甚至監管方與施工方沆瀣一氣,偷工減料又怎么能到使用泥巴的地步?曝出“泥巴糊涵洞”丑聞的,為何不是監管方,而是媒體? 無論是動用了大量社會財富的建筑師、施工方,還是擔負監管社會財富使用重責的監管者,都需要“良心是一種平常心”的態度。京張鐵路的建成,憑的不單是那個年代里奮發自強的民族精神,還有“不能有一點含糊和輕率”的職業道德。而“泥巴糊涵洞”,雖是一些建筑短命、速朽的極端個例,卻在京張鐵路枕軌百年未朽的對照下,折射出當下建筑業諸多亟待革除的弊端。珍視、重拾這百年未朽枕軌里的建筑良心和京張鐵路修建者“不能有一點含糊和輕率”的“精密”吧!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建筑不再重蹈“樓脆脆”們的覆轍。 |
關鍵詞:火車站,謝幕,京張鐵路,鐵軌,百年未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