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活動切莫“文來文去”“會始會終”
新華社發 目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層次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大部分單位沉心靜氣學習,深入基層調研,誠征群眾意見,重在立行立改,與群眾的聯系更加緊密,拓寬了思路,推進了工作,取得了預期效果。 但也有一些單位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熱衷于“以文件傳達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搞表面文章,行浮夸之實。他們奉行“拿來主義”,只要有價值,別人的做法就是自己的做法,別人的成績就是自己的成績,別人的經驗就是自己的經驗;善于搞“移花接木”,只要是與活動內容相關的,簡單的復制粘貼并略加修改就成為自己的“獨創”,只要是往年搞過的活動,都可以張冠李戴,將虛幻的變成現實的,將謀劃的變成既成的,能省則省,能略則略;精于玩“數字游戲”,總以開了多少個會,出臺了多少個文件,制定了多少個制定,征求了多少意見,實施了多少調研等概括活動成效,文字是精彩的,數字是虛妄的。 這樣的活動,只能應付上級、裝點門面、粉飾太平、助長歪風,于提升素質、轉變作風、解決思想、推動工作有害無益,是以最典型的“形式主義”反“形式主義”,完全背離了活動開展的初衷,敗壞的是文風、黨風,損害的是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和黨和政府的形象。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徹底改變這種“文來文去”“會始會終”的活動開展方式,不再苛求活動檔案的豐富多姿,不再追求表面文章的絢麗多彩,而是帶著感情在一線、在基層開展活動,要敢于為群眾松綁解壓,不搞秋后算賬,把群眾當親人,讓群眾講出真心話,說出心里話,真正將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收集上來、整理出來,以改進作風,提高效率,推動工作。并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憂,辦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讓群眾評議工作得失,讓群眾評價工作優劣,讓群眾感受活動成效,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讓各項工作都經得起實踐、歷史和時間的檢驗。(馮曉輝) |
關鍵詞:群眾路線,基層調研,改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