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縣葫蘆峪:土地流轉“轉”出一片新天地
葫蘆峪農業產業園區整理后的梯田。張曉波 攝 西王坡村65歲的李軍海從園區承包了300畝地。張曉波 攝 長城網石家莊6月3日訊(助理記者 張曉波)一排排白色鋼架大棚內,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枝繁葉茂,果實掛滿枝頭,連綿起伏的山丘之間,梯田層層,草木茂盛,光滑平整的水泥路盤旋在園區之間——這里,就是平山縣“葫蘆峪”現代農業產業園。 葫蘆峪農業產業園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現代農業組織形式,以及“大園區,小業主”的管理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條通過發展新型農業主體,帶動千家萬戶發家致富的新型農業發展之路。截至目前,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已通過土地流轉獲得5萬畝荒山荒坡經營權,投入資金25560萬元,完成造地13500畝,栽植優質薄皮核桃48萬株,吸納305名農民就業。 “大園區”富了“小業主” 今年以來,西王坡村65歲的李軍海一天也沒清閑過,他把自家的30多畝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自己又在園區承包了300畝土地。他樂呵呵的說:“過去費心費力種一年地也換不回幾個錢,現在‘兩頭獲利’,除了保底收益外,我還是園區里的‘小業主’,每年有10萬元的管理費,樹下經濟作物收入3、4萬元,一年下來能夠獲得近二十萬元收入。”在該區,像他這樣的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的新型現代農民還有263戶。 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大園區小業主”的管理模式。依托公司集中治理、連片開發。在此基礎上,公司將已經栽植果樹的山嶺以溝、坡、片劃分區域,初步以10—50畝為單元,對農民公開競爭承包。公司與承包者簽訂管護合同,農戶對自己原有的承包地和承包山嶺有優先承包管理權。當地農民成為園區的“產業工人”,實現了“不離家門創業,足不出村打工”,農民均增收萬元以上。 一座“沒有廠房的工廠” 平山縣下峪村33歲的焦春光一家三口就是在這“沒有廠房的工廠”上班。焦春光之前跑運輸,今年春節過后,他賣掉了自己的大貨車,和家人一起來到了葫蘆峪現代農業產業園,每天工作8小時,做一些灌溉、修剪、鋤草、養殖、農產品加工的工作。焦春光告訴記者,在今年將自家的9畝地出租給園區前,他們在莊稼地里從事的也是這些工作。 與自家種地不同的是,目前,焦春光每個月能領到3000元的工資,父親和妻子每月也分別能領到2000元,并能享受園區為他們辦理的“三險一金”。除此之外,他們一家6口,包括自己8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都能按人頭從園區獲取每人每年2600元的土地租金。而根據雙方“以荒山荒坡入股,收益按比例分紅”的協定,種植的核桃樹進入盛果期后,焦春光家能收取三成的土地產出利潤。 “現在園區造出來了這么多梯田,村民中幾乎家家都能沾上園區的光。園區的工人能掙到租金(紅利)和工資兩份錢,這里就像是沒有廠房的工廠,在自己家門口干活感覺心里踏實,”焦春光說。 記者了解到,在平山縣葫蘆峪,像焦春光這樣的“失地”農民有5000多人。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2010年以來,葫蘆峪現代農業產業園取得了東王坡鄉5萬畝荒山荒坡的使用權,涉及9個村,有效解決了農戶承包地塊細碎、不利于規模開發和集約經營、現代科技手段不易施展的問題。目前,園區已完成投資2.56億元,在荒山荒坡上造地13500畝,栽植優質薄皮核桃48萬株,一個高標準的核桃種植基地已經成型。 “把各方牢牢綁在一起的,是一套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濤將這一機制概括為“三得利”:政府得綠、農民增收、企業掙錢。同時,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了三種合作方式——首先,對于之前主要由集體經營的荒山、荒坡,在保證農民利益的前提下,以將土地轉讓的形式綜合利用。土地按一、二、三類地進行劃分,公司分別按不同的分類進行補償。其次是租賃,下峪村有900多畝荒山荒坡流轉給了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 村長焦社增說,村民們覺得“這筆買賣挺劃算”。“根據立地條件不同,農民1畝荒山荒坡1年就能收取租金600元到1200元不等。以前自己種點玉米、花生,由于都是‘望天收’,即使是好年景也掙不了這么多錢。”再次,是以荒山荒坡入股,收益按比例分紅。下峪村61歲的村民劉明芳前年拿出自己承包的250畝荒山,入股葫蘆峪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植核桃樹。核桃進入盛果期前的5年,公司一年分紅是5萬元;進入盛果期后,每年按收益分成,保底是10萬元。 如今,當地的許多農民把葫蘆峪現代農業產業園當成了一個“沒有廠房的工廠”,如果愿意,他們就是這個“工廠”里的“工人”。“5萬畝荒山荒坡為大批職業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工資成了他們的又一筆收入。”據劉海濤介紹,目前常年在園區上班的農民有305名,年人均工資1.8—3萬元。按2013年收入,平均純收入6834元,遠遠高于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814元水平。 |
關鍵詞:平山縣,葫蘆峪,土地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