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靈壽最美縣委大院的背后
在靈壽縣城,要打聽縣委在哪兒,多數人都會簡單明了地告訴你:“古城西路上的那幾排平房就是。” 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歷經60年風雨滄桑,如今,這個“蝸居”著靈壽縣委9個部門、160多名工作人員的縣委大院,依舊本色不改:石板鋪就的地基,青磚壘砌的墻體,用木頭椽支撐、蘆葦席和著黃泥做成的房頂……雖幾經修繕,但房屋的主體結構始終沒變。 真的擠不出錢來改善辦公條件嗎?當然不是!只是“摳門兒”的歷任縣委把原本用于建設綜合辦公大樓的資金,一次次“大方”地用到了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上。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才讓靈壽縣委大院成為百姓心中的“最美”。 在靈壽,最好的樓房是校舍,最美的環境是校園,“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對靈壽來說絕不是一句口號 2008年以前,尹秀江最害怕的就是過冬天。時任靈壽縣職教中心校長的他,每天晚上都要拎著一把大鐵鉤子,在校園里來回巡邏。 鐵鉤子是用來鉤窗戶的。“那時候學校里沒暖氣,都是燒煤爐子。晚上風大點兒、冷點兒不怕,怕的是老師、學生中了煤氣,那可就出大事了。”尹秀江感慨地說,“看到哪個宿舍的窗戶關得嚴,都得給鉤開一道縫。” 讓學校用上暖氣,說起來容易,可對靈壽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來說,卻處處作難。沒錢,那就想辦法擠!2008年,縣里把原本用來建設綜合辦公大樓的1300萬資金,全部用到了262所中小學校的供暖改造工程上,使全縣2.3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徹底告別了煤爐取暖的生活。 如今,已是縣教育局副局長的尹秀江,說到此事,打心眼里敬佩縣委當年的決定。“在靈壽,最好的樓房是校舍,最美的環境是校園,這一點不夸張。”尹秀江說。 讓尹秀江難忘的還有一件事。2006年,縣職教中心申請晉升省級重點職教學校,可硬件不達標。為了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時任縣長批了100萬元,讓職教中心購買機械加工、畜牧加工、旅游烹飪等必需的設備。尹秀江找到當時的常務副縣長要錢,常務副縣長緊鎖眉頭盯著批示瞅了足足5分鐘,然后說:“100萬啊!上哪給你弄去?”話雖這么說,100萬元還是“擠”給了職教中心。消息傳出,有人對尹秀江說:“縣領導們的車都破得不行了,不買車,給你們學校買設備,你真幸福啊。”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靈壽,教育水平已經超越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2013年9月,靈壽縣偏遠山區5個鄉鎮的1100多名學生,搬進了靈壽二中剛剛建好的新校舍。而這,都得益于靈壽縣2011年開展的“山區教育扶貧工程”——投資超過8000萬元,新、改、擴建7所山區中心學區小學,山區小學生寄宿比例達到了78.3%;新建1所城區寄宿制初中,可容納3000名學生就讀。當年的“黑屋子、土臺子、煤爐子”,在校園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成為歷史。 “這比我原來的學校大得多,教室里的多媒體投影,老師差不多每節課都用,有時還放電影看,非常棒。”談起新校園,家住南燕川鄉北燕川村的朱春悅說。 |
關鍵詞:最美縣委大院,靈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