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好村支書王勝:鄉親們心里都念著他
鄉親們心里都念著他 ——追記內丘縣西石河村原黨支部書記王勝 圖為王勝(資料照片) 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望著眼前春意盎然的百果莊園,看門的大爺王春學心里卻像下了霜。想起王勝生前對自己的照顧,老人淚流不斷:“這么好的人咋說沒就沒了呢?” 被灶煙熏得黑漆漆的房梁頂,用了幾十年、坐上去吱呀作響的舊圈椅……看著自家破敗不堪的石頭老屋,村民王全來哽咽了:“年前王勝來家里送糧食,還說今年申請危房改造款,幫俺家蓋新房呢!” 鄉親們心里念著的,就是內丘縣西石河村原黨支部書記王勝。2014年2月20日,他病逝在工作一線,年僅57歲。 從18歲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到57歲猝然離世,近40年來,王勝用行動,把鮮紅的黨旗印在了西石河百姓的心上。 出殯那天,不僅西石河村民,就連東石河、小羊莊、郝交臺、仙人村等周邊村的群眾也自發前來為他送行。 村民都說他是“王大膽” 鄉親們說,王勝是個“王大膽”,“一腦袋奇思怪想”。可令鄉親們心服口服的是,大家并不看好的“奇思怪想”,卻在王勝手中一個個變成了現實。 西石河村位于內丘縣西部丘陵區。上世紀70年代,全村600多口人,水澆地只有30多畝,崗坡荒地則有5000多畝,是全縣有名的窮村。老百姓編了順口溜:“開不完的荒,割不完的草,光棍漢子滿街跑。” 1975年,村黨支部換屆,支部書記的棒無人愿意接。當時的公社書記找到正在當民辦教師的王勝,讓他回村挑擔子。 當年和王勝一起搭班子的村民王成祥回憶,王勝剛當上村黨支部書記時,常對鄉親們講的一句話就是:“都說西石河村富不起來,我就不信這個邪、不服這個勁。” 有水一片綠,無水處處荒。在仔細分析村情的基礎上,王勝認為,西石河老百姓要想吃飽飯,必須大搞水利建設,把荒崗變成良田。 帶著這股子心氣兒,他帶領鄉親們干起了脫貧致富的第一件大事——治水。 正值寒冬臘月,王勝組織村民到北山出義務工,可有人懷疑:“一個毛頭小伙兒能成事兒?”王勝毫不含糊,第一個扛起鋪蓋卷兒住進了工地窩棚。 3個月后,蓄水池建成,北山上300多畝旱地變成水澆地。 此后,王勝又帶領群眾在貧瘠的山溝先后建成2座水庫、10眼大口井,使全村1000多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糧食畝產超千斤,群眾的溫飽問題很快解決了。此外,西石河村還修通了出村路,通上了自來水,建起了全縣第一座農村教學樓。 眼瞅著村民的日子如芝麻開花,王勝卻沒有滿足。 西石河村西南,有一眼常年噴涌的泉水,用此泉水做出的豆腐,非常好吃。 王勝認定這泉水不一般。他采集泉水,跑省城,進北京,四處拜訪科研院所、醫療單位、地礦部門,請他們對泉水進行化驗、鑒定。結果顯示,泉水中含有3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別是富含“硒”元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有了權威部門的認證,王勝提出在村南山崗上開發礦泉水。“祖祖輩輩沒聽說過水也能拿來賣。”在鄉親們眼中,這真是異想天開。 經過積極爭取,王勝取得了全省第一家礦泉水開采證。 1992年,邢臺長壽崗礦泉水廠正式建成投產,當年獲利26萬元。經過滾動發展,該廠逐步發展成為固定資產1800萬元、年產礦泉水6000噸、創經濟效益100多萬元的規模企業。 西石河村有荒山5000多畝。新世紀之初,王勝提出新設想:在荒山上種植各類果樹,建設百果莊園。 這一想法提出后,從一些領導到當地村民都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內丘的丘陵區素有“四十五里荒沙崗,種啥啥不長”之說。 但王勝認為,過去種不活是條件、技術達不到。現在有了水,有科研院校的技術,還有國家的政策支持,應該試一試。 2000年6月,百果莊園建設拉開帷幕。王勝堅持高起點對莊園建設整體布局進行規劃,并與大專院校建立技術協作關系,聘請果樹、農業、林業、水土保持、旅游等方面的專家教授參與指導。 截至目前,西石河村累計開發整理土地8000多畝,種植名、優、特、稀樹種160多個、26萬株,不同季節都有水果可供采摘。百果莊園2007年對外開放,當年實現旅游收入150萬元。 因為業績突出,王勝三次被評為省勞動模范,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不少人心中疑惑:王勝為啥就能干成事兒,他有什么秘訣? 內丘縣物資局原副局長韓老黑說,王勝辦事兒就是肯下功夫,不達目的不罷休。 蓋村教學樓需要木材、電線、玻璃等建筑材料,而這些材料當時都需要跑指標。為了跑下指標,王勝經常往縣里、邢臺市甚至省城石家莊跑,感動了一個又一個部門。 辦礦泉水廠,銷路是關鍵。王勝求石家莊一家汽水廠幫忙制作了四箱瓶裝水,自己和同伴一人兩箱背在身上,坐火車趕到成都,在全國糖酒會上,簽下了首筆20萬元的訂單。 還有個外號叫“老摳” 說起王勝,很多熟悉的人都提到他的“摳門”,說他是“老摳”。 “前些年,村集體還沒有車,王勝經常去邢臺市里辦事,為了省交通費,他就花了160多塊錢買了輛自行車,放在村里設在市里的礦泉水經銷點,去各部門辦事時騎著。”村黨支部副書記于洋小說,王勝特別會精打細算,連過年時村里掛的彩旗都是自己買布現做的。 “我和他搭了5年伙計,和他出門,他那真是‘小氣’。”村民王成祥說,無論誰和王勝出門辦事,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館,吃的都是小攤上的飯。 “一分錢,王勝都想掰開花。”漸漸地,王勝的伙計們都習慣了他的“摳”。也都知道,王勝這是給村里節省的,如果他不“摳”,哪有村里的今天啊! 近年來,隨著村集體產業的壯大,到西石河村干活的包工隊不少。“給西石河干工程,別想掙大錢。”曾經給村里干過多年工程的趙永國說,王勝把每一項工程的細節都熟記在心,能精算到每一塊磚、每一方土、每一棵樹。 那為啥趙永國還愿意和王勝打交道?“王勝不會拖欠一分工錢,今年的賬絕不拖到明年結,就是大年三十晚上找他,他也會給你算清。” 雖然“老摳”的名兒傳得很遠很響,但在對待老百姓上,王勝卻一點也不“摳門”。 村里有個盲人叫王天德,從小雙目失明,跟著老娘過活,日子十分凄苦。王勝外出時看到有教授盲人按摩的學校,就自己掏錢把王天德送到保定學習,又把村辦公室的一間房子騰出來,置辦了家什,讓他開起了盲人按摩門診。為了他聯系顧客方便,王勝還把自己的手機送給了他。 在許多上了年紀的村民眼里,王勝就像是他們的“兒”。原來,村里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后,王勝就和村干部們商量決定:逢年過節時,按人口給各家各戶發福利。過年,除了大米、白面、糖塊兒,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200元;59歲以下的一人160元。中秋節,按人頭一人發一斤月餅,孤寡老人發兩斤。百果莊園里的蘋果、杏、梨,每年發一次…… “雖然村集體工程和百果莊園的發展還很需要錢,但今年光村民福利就發了18萬元。”村委會主任王強說。 多年以前,王勝就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后來又患上冠心病,一度腎衰竭,做了換腎手術。但他把醫生的叮囑拋在腦后,一年到頭,除正月里歇上幾天外,其它時間都在外奔波或盯在工地上。所以有人說,他是為了村里的事兒給累倒的。 他走了,走得很匆忙,沒來得及告別臥病在床的88歲老母親,沒來得及為尚未成家的兒子修整自家1983年建起、至今已顯寒酸的住房。 他走了,走得很匆忙,沒給子女留下像樣的財產。老伴兒柳小芬紅著眼圈說,他最后上北京看病,還是兩個女兒帶著自己的銀行卡透支的。 他走了,走得很匆忙。雨水前后,百果莊園的大棚葡萄已開始吐蕾,王勝若地下有知,聞到那醉人的果香一定會笑得很舒心……(記者霍曉麗張永利) |
關鍵詞:王勝,鄉親們,內丘縣西石河村原黨支部書記 |